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生態社群-放任主義的生態思想

尼斯貝啟迪97
Vivaldi - Piccolo Concerto in C major, RV 443 - Il Giardino Armonico
1.     放任主義,是由重農主義者所創,由一群法國的哲學家所主張,一種完美的經濟體制應該經由它內在的和諧及平衡而運作。而不能像當時的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那樣,憑藉嚴密的立法和科層制度的管制來運作。
2.     創立於18世紀的現代經濟學(1776亞當史密斯),主要是希望能實現像莫爾的烏托邦之中的生態和諧。現代經濟學與重農主義都極力主張「自然秩序」,也就是人類間的關係應符合人類的本性,假如國家、教會與其他勢力組織不干預經濟,「自然秩序」就能存在。
3.     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史密斯重視,歐洲的各種階級的需要,特別是窮人的需要。經濟發展,必須要求道德情操。人民貧困的主因是,政治與強大的經濟勢力結合而引起,對整體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並使許多較小的農業與中小企業淪為窮人。
4.     現代經濟學與重農主義(放任主義)都認為,只要所有的人為控制消失,尤其是中央集權式的控制消失,自然而然經濟發展都會有秩序。
5.     史密斯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本能本性,就是要謀求他自己的經濟和道德上的利益;經濟生活的主要動機,在於追求這種「自我利益」。「自我利益」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經濟活動,人們彼此競爭的方式來尋求他們的經濟利益,其結果將對所有的人有利,而且對整個社會有利。因此不必要外在制度做不適宜的干預
6.     放任主義認為,假如政府取消特別補貼和賦稅,農業和商業之間就可以獲得和諧的平衡。一個明智的政府,取消人為和腐敗的社會控制,「自我利益」會自然調節經濟活動,假如讓人類自由的發揮才智和追求自我的利益,就可以獲得和諧平衡的經濟制度
7.     班尼迪克特的「修道院制度」的特性,以及莫爾的「烏托邦社群」的特性,與放任主義者是相似的。
李鈞震:
1.        國家、教會與其他勢力組織會「干預經濟」,主要原因是這些組織的權貴階級,為了自己的私利,刻意去剝削弱勢者的利益,這也是出於本性。人類的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權貴階級都會刻意剝削弱勢者的權益
2.        人民貧困的主因是,政治與強大的經濟勢力結合而引起,對整體經濟產生不良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形成特權,獨享經濟利益,破壞社會自然的經濟發展;台灣的桃園航空城與葉世文與「自由經貿區」,就是標準的官商勾結特權模式,這是由不公平不正義的執政者所造成。
3.        目前中國的主要財團與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政治與強大的經濟勢力結合而引起,對整體經濟產生不良的狀態,導致炒房地產、地下經濟猖獗。
4.        「人們彼此競爭的方式來尋求他們的經濟利益,其結果將對所有的人有利,而且對整個社會有利。」這理論必須有特定的社會條件,所有人的「教育資源與智商程度」差距不大,才會達到和諧與平衡。
5.        「教育資源與智商程度」會影響人民的知識程度。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民,知識程度差距很大,社會競爭力一定差距很大,貧富差距就會很大,這種社會不會和諧,會像哥倫布征服中南美原住民一樣。
6.        當社會上人民的「知識程度」差距不大時,貧富差距主要是由個人的「勤奮程度」來決定,社會將比較和諧。
8.     人類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權貴階級都會努力去掌控「知識權」,來產生龐大的官僚體系與科層組織,再利用特權形成「資訊不對等」,以便長期享受貧富差距下的優越感,讓大者恆大、以大欺小、仗勢欺人,並使許多較小的農業與中小企業淪為窮人。台灣之前與中國的「服貿協議」,就有這種道德危機。
7.        課稅,原本是政府縮小「貧富差距」、達到「社會平衡」的主要工具,所以稅制公平正義的國家,社會比較和諧,社會福利比較好,權貴階級的道德程度也比較高,社會弱勢者會得到基本的人權保障;目前台灣的貧富差距非常嚴重,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政府官員,比較習慣於官商勾結、享受特權、破會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氛圍。
8.        台灣近20年的教育資源「城鄉差距」很大,主因是教育部的政客與權貴階級,刻意剝削弱勢社會族群,惡意讓他們失去社會競爭力,這樣可以讓權貴階級永保經濟優勢,社會弱勢族群則失去翻身的機會,社會階級的流動因此停滯。
9.        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權貴階級,都有剝削弱勢者的生活習慣,這是因為中國的「儒家思想」,被用來當作考試與附庸風雅的工具,從來都不需要實踐,也因此目前台灣的國文老師絕大多數都無法實踐「論語」的內容,這也導致目前「貧富差距」很大,「房價所得比」世界第一嚴重。
10.     現代政府存在的目的,必須要實踐憲法的內容。主要工作是:保障社會弱勢者的基本人權,並盡量消除所有的特權,讓社會在公平正義的環境上自由競爭,也讓社會上的經濟強者,有扶助弱勢者進步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