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戰國策》司馬錯論伐蜀

Istomin Stern Rose play Schubert Trio No. 1 in B flat Op. 99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軍事政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說:「我想聽你們說一說理由。」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
張儀說:「我們先去跟魏國、楚國友好,然後出兵攻打韓國的都城三川(周朝領土的西邊),堵住轘轅、緱氏兩地的要道關口(周朝領土的東南方),擋住屯留的道路(韓國的縣,在周朝領土的北方),讓魏國軍隊阻斷南陽(周朝領土的南方),楚國軍隊兵臨南鄭(周朝領土東南方,比轘轅、緱氏更遠),我們秦國進攻新城、宜陽(韓國地名,新城緊鄰周朝領土的南邊,宜陽在周朝領土的西南邊),
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軍隊逼近東周西周的城郊,聲討二周君主的罪行,再去侵佔楚國、魏國的土地。周天子知道被包圍無人能救,必定會交出九鼎寶器。秦國佔據九鼎,按照地圖與戶籍,挾持周天子來號令天下,天下諸侯沒有人敢不服從,這是稱霸天下的帝王功業啊!
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現在蜀國,是西方一個偏僻的小國,只是蠻夷部落的首領而已。我們去攻打它,兵力耗損,百姓勞苦,卻不能揚名天下,得到蜀國的土地沒有什麼好處。我聽說過:『爭奪名位的人要去朝廷追求權力,爭奪利益的人要去市場做生意。』現在三川、周氏,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大王不去爭奪,反而去爭奪戎狄,這樣離稱霸天下的帝王大業遠了。」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我聽說過;國家要富強,一定要擴大土地;國防軍力要強大,必須使百姓富足;要想稱霸天下的君主,一定要廣施德政。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麼稱霸天下的事業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大王的國家領土面積小,百姓窮,因此我建議先做容易成功的軍事政策。
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蜀國是一個偏僻的地方,也是蠻夷部落的首領,現在的領導人就像夏桀、商紂那樣殘暴,政事一團亂。用秦國的軍隊攻打蜀國,就好像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奪取蜀國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土,得到蜀國的財富,可以使秦國百姓生活富裕。我們宣布只攻擊蜀國的軍隊,禁止傷害百姓,蜀國就降服了。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秦國拔除一個蜀國,天下不認為我們殘暴;取得西邊蜀國的財物,諸侯不認為我們貪婪,這是一舉而名利雙收的事,並且又有解除當地社會暴亂的美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進攻韓國,挾持周天子,這會招致惡名的,而且不一定有好處,還會落得沒有正義感的臭名。況且,國際社會都討厭我們攻擊韓國與周王室,卻偏要去做,這是很危險的!
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子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請讓我們講講理由:周王室是天下的宗主,韓國是與周朝友好的國家。周王室知道秦國進攻自己即將失去九鼎,韓國知道會丟掉三川,在危機意識下,韓國與周朝一定會同心協力抗敵,一起靠向齊國、趙國,並去向楚國和魏國求救。周要將九鼎交給楚國,韓要把三川讓給魏國,以交換生存保護,大王是沒辦法制止的。這就是我說『危險』的原因,不如攻打蜀國來得萬全。」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秦惠王支持司馬錯的建議,說:「說得好!我聽你的。」最後,秦國起兵攻打蜀國,僅花十個月的時間便攻克,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國君改稱為侯,並且派陳莊去做蜀國的宰相。蜀國歸屬秦國之後,秦國更加富裕強大,更輕視各諸侯國了。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司馬錯的主張比較穩健保守,他受周朝的文化思想所影響,一方面要師出有名,另一方面要安撫百姓,然後漸進式地擴大自己的實力與領土。當然,司馬錯一定是評估過,秦國的國力足夠征服蜀國的野蠻部落,但是還不足夠短時間內吞吃韓國與周朝。
2.     張儀很可能認為,韓國與秦國的實力差距很大,秦國應該可以短時間內吞吃韓國,並且控制周朝,然後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稱霸世界。秦國並不一定要非常地強,只要實力跟韓國有很大的差距就可以了;因為可以快速攻下韓國就可以震懾其他的國家,未來再用外交方法來解決國際紛爭,先「將軍」再說。
3.     當然,張儀也可能是齊國或楚國等其他國家派來的臥底,先說服秦國攻打韓國,如果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達成,秦國就會吞不下又吐不出來,這樣就會兩敗俱傷,其他國家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4.     古今中外所有的國家都一樣,國力弱一定是因為領導人昏庸領導人昏庸一定是因為沒有知識水準;領導人只要沒有知識水準,政策一定經常判斷錯誤,一定會讓百姓覺得非常地痛苦、被虐待,因此國家一定衰弱,這是鐵律。
5.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不如韓國、新加坡,主因只有一個,台灣的領導人比起韓國與新加坡更昏庸,換句話說,更沒有知識水準,導致政策經常錯誤、朝令夕改、外行領導內行、逞匹夫之勇,讓百姓覺得非常地痛苦。
6.     領導人到底有沒有智能?這不是自己說了算,這是比較出來的,如果馬來西亞的整體國力超越台灣,絕對是因為他們的領導人各方面比台灣的領導人優秀;如果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勝過日本,絕對是因為台灣領導人的智能超越日本的領導人。
7.     知識就是力量權貴階級無知、愚蠢,一定會禍國殃民。選舉勝負只是一時,政治人物有沒有智慧,要看他有沒有政績來判斷,但是也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要到國際社會上去比較,因為自己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合理化錯誤。
8.     國際社會絕對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中國如果很有把握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吞吃台灣,他一定會毫不客氣地不顧國際輿論馬上吞吃,等吃下去以後再用外交手段跟各國之間談判,從此他就可以控制太平洋,威脅東南亞、日本與美國。所以中國吞吃台灣,這是他邁向世界霸主的第一步。
9.     中國有沒有計畫要用武力吞吃台灣?建造遼寧號航空母艦就是明顯的證據,中國確實想要稱霸整個太平洋沿岸,中國不會去吃掉釣魚島,那只是試探台灣與美國的態度與實力,如果他有把握在三天內吞吃台灣,戰爭就會發動。
10. 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還不只是國防軍備,還包括經濟力量、科技力量以及文化深度;要維持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向上發展,最主要兩個條件是,一、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二、新聞自由。
11. 一個國家只要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那麼百姓與企業的智能程度就會比較高,那不管領導人多麼愚蠢,百姓一定會逼他最後做出正確的選擇,愚蠢的領導人就會被有智慧的百姓所控制,國家最後還是會進步發展。
12. 想要控制新聞自由的政府,領導人一定比較愚蠢,因此,從國際新聞自由度評比上可以觀察出,馬英九確實比陳水扁愚蠢;當然也顯示出,習近平的智能並沒有比胡錦濤高明。
13. 一個國家的大學學術水準高,才能夠大量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優秀的人才在各行各業必定會有好的發展,工商科技自然發達;大學如果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進入公家機關,當然政府的行政效能就會比較好。也因此整體文化力量……都會發展良好。
14. 台灣近幾年國際競爭力不如南韓是事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遠不如南韓的首爾大學,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台大的教授知識水準比人家差,國際觀因此比較差,台灣優秀的高中生被迫被比較沒水準的教授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