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醫戒

李東陽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證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薾,形日就憊,醫謂為瘵也,以藥補之;病益甚,則補益峻。
歲且盡,乃相謂曰:「吾計且窮矣。若春木旺,則脾土必重傷。」先君子憂之。
Detlef Roth performs "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29歲時,脾臟有毛病。症狀是食物吃下去不能消化,我因此節制飲食,後來吃得愈來愈少,幾乎到了廢食不吃的地步。我的精神愈來愈衰頹不振,身形也顯得愈來愈憔悴,醫生說:「這可是癆病呢!」便用補藥來補;結果病發作得更厲害,補藥也愈加愈重。
快到年終的時候,醫生說:「我已經想不出辦法了,到了明年春天,肝臟變得旺盛,脾臟一定會受重傷。」
注:今文經認為,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李東陽文章指出將脾臟以土代表,稱為脾土,是用今文經的說法,因此春木的木應該是指肝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會有老醫孫景祥氏來視,曰:「及春而解。」予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無乃有憂鬱之心乎?」
予爽然曰:「嘻,是也。」蓋是時予屢有妻及弟之喪,悲愴交集,積歲而病,累月而憊,非唯醫不能識,而予亦忘之矣。於是括舊藥盡焚之,悉聽其所為。三日而一藥,藥不過四五劑,及春而果差。
這時剛好有個老醫生孫景祥先生來看病,他說:「你的身體到春天就好了」我感到奇怪便問他,他說:「你的病源是心臟不強健(心火),所以只要肝臟(木)旺盛病痛就會消失。那位醫生當作脾病來醫治,沒有抓到病徵的根源。你最近有什麼悲傷的心事嗎?」
我恍然大悟說:「是啊!確實是這樣啊!」那段時間我連續碰上妻子和弟弟的喪亡,內心悲傷痛苦不已,積年累月下去而生病疲憊。但是那個醫生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忽略了。
瞭解病因之後,隨即收集所有的舊藥全燒掉,完全聽從孫景祥醫生的診治,三天服一劑藥,不過四五劑,到了春天病果然好了。
因嘆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嘆曰:世之徇名遺實,以軀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豈少哉!鄉不此醫之值,而徒託諸所謂命醫,不當補而補,至于憊而莫之悟也。因錄以自戒。
我因此感慨:醫生不懂病理,要想解救病情危急的人,是很難的!
我又感嘆:這世界上人崇尚名醫,不重視醫生實力,因此將性命交到庸醫手上的人真不少!當初如果不是遇到那名老醫生,只相信所謂的名醫,不應該補身體而補身體,一定會弄得筋疲力盡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因此寫下這段經驗警戒自己。
參考資料: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大道甚夷

老子啟迪52
第五十三章   
Dam Busters Theme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假使我稍微有些知識,必定會走在研究「學術真理」的路上,唯恐這一生誤入歧途。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學術真理」的道路是非常荒涼的,但是一般人都喜歡走好走的捷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滿朝文武皆敗類,農田差不多都荒蕪了,糧倉與國庫虛弱;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權貴階級卻穿著豪華,配戴名牌裝飾,每餐都吃「吃到飽」,錢財多的用不完(貧富差距嚴重),這是超級強盜集團,這絕對是不符合「學術真理」的道路。
參考資料: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老子啟迪51
第五十二章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Wedding March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發生,都有其發展的根源「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如果知道事物根源,就可以推測與瞭解其結果;既然可以觀察到結果,就應該回過頭來保護好根源「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這樣縱使人死亡了,還可以讓智慧真理永續發展。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真理要如何發展?)要阻塞住「私慾」的洞,要關閉「爭權奪利」的門,並且終身為此努力不懈。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如果「私慾橫流」無法控制,不斷陷入「爭權奪利」的情況中,那人生一輩子就完蛋了。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凡事觀察細微叫「聰明」,能「聰明」的持續謙卑學習、處事靈活有彈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強人」。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運用「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的亮光,重新讓人觀察細微的「學術真理」與培養「專業素養」,如此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是人類永遠都該遵循的生活習慣。
參考資料: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老子啟迪50
第五十一章  
Procession of the Nobles by Rimsky-Korsakov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學術真理」產生了社會大眾生活需求與供給的知識、智慧;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讓各種商品出現,形成各種流行趨勢。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所以萬事萬物的發展,不會不尊重「學術真理」與珍貴「專業素養」的。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學術真理」被尊重,「專業素養」被珍貴,必須他們不會被箝制而任其自由發展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因為有自由的發展空間)所以「學術真理」可以不斷發展,「專業素養」的人可以一直發揮所長,大家都助長「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培育它們,推動它們,刺激它們,資助它們,保護它們。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人們發展了「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卻不私自佔據;使用「學術真理」與「專業素養」卻不用來恃強凌弱、驕傲自大;助長它們,但是不加以箝制、控制。這是作為領袖最高深的『專業素養』。
參考資料: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出生入死

老子啟迪49
第五十章   
Emmanuel Chabrier : Joyeuse Marche for Orchestra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這世上有人長壽,有人短命死亡。長壽的人,佔人口比例30%,短命的人,佔人口比例30%。本來有人可以比較長壽,卻自找死路的,也有30%。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為什麼?因為生活、飲食過度豐富享受。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大家都說,懂得養生的人,走在路上不會遇到犀牛、老虎;戰爭中不會受到殺傷。犀牛的角派不上用處,老虎的爪也沒有用處,軍隊的刀劍也沒有用處。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為什麼呢?因為懂得養生的人,不會讓自己走進危險的範圍。
參考資料: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移樹說

李東陽
予城西舊塋久勿樹。比闢地東鄰,有檜百餘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種樹者曰:「我能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請試,許之。
Wynton Marsalis Jazz in Marciac 2010

我們家族在京城(北京)西郊的祖墳,長久以來缺少高大的樹木。最近開墾東邊鄰近的土地,發現上百株檜木、柏木,裡面比較粗壯的樹木,樹幹大到得張開雙臂合抱,高約二、三丈。我為它們生長在不相稱的地方感到可惜。
有一位種樹人對我說:「我能夠替大人移植。」我說:「你真的能夠做得到嗎?」他請求試試看,我答應了他。
予嘗往觀焉。乃移其三之一,規其根圍數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
以繩繞其根,若碇然,然其重雖千人莫能舉也,則陊其坎之稜,絙樹腰而臥之,根之罅實以虛壤。
復臥而北,樹為壤所墊,漸高以起,臥而南亦如之。三臥三起,其高出於坎。
我曾經去觀察移植樹木的過程。他每次移動樹木,只移動三分之一,他先在樹根周圍幾尺的位置劃定範圍,劃定範圍內的原土保留,在界線外的區域挖坑洞,一直挖到樹的根腳為止。
然後用繩子繞綁樹根,這株樹就像用繩子綁住固定船隻的大石頭那樣非常重,就算是千人也搬不起來,因此必須敲掉坑洞與樹根交接邊角的泥土,先用繩子縛住樹腰,大家拉緊繩子蹲低穩住樹木然後才開挖,挖到樹根之間的縫隙只剩下鬆軟的土壤。
然後抓綁樹繩的工人再往北移動,蹲低往下拉緊繩子(使樹木往北傾斜,南側的樹根脫離土壤隆起),在隆起的樹根之下充墊土壤,逐漸墊高樹根;然後往南移動,同樣的方法再做一次。這樣連續拉高樹根三次,在拉高的樹根下墊土壤三次,樹站得比坑洞高了。
棚木為床橫載之,曳以兩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數。行數百步,植于墓後為三重。
閲歲而視之,成者十九。則又移其餘,左右翼以及于門。再閲歲而視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於是干條交接,行列分佈,鬱然改觀,與古墓無異焉。
接著將樹木橫臥在用木頭搭載的床棚上載運,用兩頭牛來拖拉,再加上十名壯漢幫忙。如果樹木更粗壯,人員、牛車的編制按比例倍數增加。牛車走幾百步就到了祖墳的位置,然後在墳墓後方種三行。
過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樹木達十分之九,於繼續移運剩下的樹木,種在祖墳的左右兩側以及墓門,再過一年去看,成活的樹木又達十分之九。從此祖墳四周栽滿林木,彼此枝幹相接,行列分布,景象完全改觀,變得氣象莊嚴,就像古墓一樣。
夫規大而坎疏,故根不離;宿土厚,故元氣足;乘虛而起漸,故出而無所傷。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奪于二十餘年之遠,蓋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爾。
重新栽種的樹木,每一株樹都給它寬闊的土地,彼此之間有相當的間距,因此樹根有充分的空間伸展抓緊土壤,不會脫離;樹根下保有厚實的原土,因此元氣十足;
當初移植的時候,樹根是一步一步慢慢拉起來,因此樹根出土沒有什麼損傷。移植樹木一天之內就完成,這樣巧妙的技術是累積超過二十年的功力,他管理植物是有「道理」的,執行的步驟也清楚有序
予因嘆夫世之培植人材,變化氣習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幾何不為君子之歸也哉?
族子嘉敬舉鄉貢而來,予愛其質近於義,留居京師,與之考業論道,示之向方,俾從賢士大夫游,有所觀法而磨礪,知新而聚博。
越三年,志業併進,再詘有司,將歸省其親。予冀其復來,以成其學,且見之用也,作《移樹說》以貽之。
我因此感嘆,這世界上負責培植人才、變化人才氣質的人,如果都按照教育學的道理來治理,怎麼會得不到頂尖優秀的人才呢?
族孫嘉敬為了鄉貢考試而到京城,我喜歡他追求道義的資質,留他住在京城,和他討論學問道理,並指導他努力的方向,讓他與賢能的知識份子交流,讓他有學習效法的典範,彼此切磋琢磨知道要改善自己,累積博學多聞的實力
經過了三年,他的志向與學業都有進步,還是不被主考的試官錄取,於是打算回家省親。我期望他能再來京師,成就學業,並且能夠被錄用,因此寫這篇「移植樹木的論說文」贈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