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歷史學派的基本錯誤 The“Fundamental Error” of the Hiatorical School

海耶克啟迪27

1.      孟格爾批評完歷史學派之後,他得為自己的主張負責,面對各界對他的觀點的批評。他說:「從當代的國民經濟學的研究論文來看,『精確的理論研究方向』的重點完全被誤解了。不論抽象思考的作品與學者,多麼有深度、原創性或廣泛地受到實驗證明,德國經濟學者至少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者-就是把理論科學擺在第二順位,等於是認為理論科學有瑕疵。」

2.      孟格爾摘要德國歷史學派對理論研究的反對意見:「人們的行動是受到引導的、按照過去的經驗判斷,他們的經濟行為不能排除動機。自利,被認為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動機,「自利」的意義還包括公共精神、朋友的喜好、風俗、公正的感覺……等其他因素,這些都決定人類的經濟行為。由此可見亞當史密斯學派經濟學者的假設前提是錯誤的。

3.      除了假設前提錯了以外,他們的經濟法則忽略時空條件,也造成理論基礎瓦解,因此他們的科學基本上只是理論上的經濟學。」

4.      為了回應德國歷史學派,孟格爾指出光注意「自利的學說」是不夠的,即使人們從事經濟行為的動機完全是因為追求自利,他們仍然有可能犯錯,或在脅迫之下去進行交易,而最後沒有辦法達到「自利」的目標(自然調整供需)

5.      孟格爾開玩笑地說,自利理論是一套「絕對確實」與「全知全能」的學說,不過,他仍舊肯定自由市場理論的價值,他認為被指控有誤的自由市場理論只要增加“沒有外力介入、個人完全獨立自主……等等因素”就能讓「市場行為」符合自由市場理論。

6.      孟格爾說:「歷史的任務是讓我們瞭解,某個特定現象的各種面向;精確理論的任務是,讓我們瞭解所有現象的某些共同面向。科學,絕對不是單面向的。」

7.      孟格爾爭辯,歷史學派經濟學者認為,現實理論研究方向因為避免採用抽象概念,才讓能夠抓到整個歷史情況,這是錯的,即使是現實主義者也需要用到某些抽象概念。所以歷史學派經濟學者在實務上,不可能做到禁止抽象概念。

8.      到底抽象概念對不對?抽象理論的進行程序是否解決了混淆不清的經濟現象研究?孟格爾回答:「人類所做各種努力中,專注於交易預期將需要的與民生物資需求,是最常見也最重要的行為。同樣地,人類經濟行為的動力中,追求個人福祉是最常見也最有力的動機。」他也指出理論經濟學特別獨立出來的生活面向是「最重要的人類生活面相之一」

9.      孟格爾不斷強調,「自利」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能確保精確理論的架構完整。他的辯論開啟許多重要議題。他認為所有的理論都需要抽象概念,例如經濟動機與自利行為的抽象概念就是合理的,因為它們抓到人類生活的最重要的面向。

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歷史學派的重點是要我們注意,經濟活動中我們過去所有發生錯誤,以及其因果關係,並且思考每一個經濟環境它的獨特性與文化程度

2.      孟格爾認為,經濟理論的發展本來就是參考了現實狀況,而提出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問題是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必須正確,否則後面所推理的模型都會發生錯誤。

3.      孟格爾或德國歷史學派其實都注意到了「國民的道德水準」會影響貿易的情況,增加許多貿易上的風險。但是他們都沒有注意到亞當史密斯一再強調的「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礎上」,也就是社會的制度必須要有清楚明確的法治,同時資訊透明,執法也要嚴明

4.      任何一個經濟體或國家,如果法治不彰,交易資訊不透明,必定衍生各種特權與黑心商品,而這就是造成「經濟失靈」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加上官商勾結,那麼投機與非法的經濟就會更加地猖獗,影響了市場的正常運作。

5.      孟格爾認為,「自利」的意義還包括公共精神、朋友的喜好、風俗、公正的感覺……等其他因素,但這必須是文明水準很高的國家才會出現,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國家人民的「自利」是「自私自利、短視近利、不擇手段……」,因此自利而沒有法治的結果不但會擾亂經濟秩序,同時也會造成生態浩劫

6.      孟格爾可以說統一了當時代所有的經濟學理論,但是他忽略嚴重的一點,「人力素質」對經濟體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當時奧地利的國民素質相當地高,行政效率超過其他的國家。

7.      一個國家的政府如果「行政效率」非常地高,對經濟發展就會有重大的影響,而且「行政效率」的提升不是用喊口號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政府長達數十年的教育投資與法治管理,所以新加坡的經濟優勢,台灣在二十年內絕對不可能超越。

8.      台灣最近六十年來所有的縣市「行政效率」有通過國際ISO認證的,只有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台北市四年,其他各縣市歷屆的縣市首長都沒有這一方面的認知或執行力,他們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擺爛當中,或者是無頭蒼蠅沒意義地忙亂。

9.      獨裁國家或沒有法治的國家的權貴階級都很自利自私,但是卻沒有道德水準,他們的利益獲得是利用官商勾結的特權來壓榨弱勢的勞工,結果造成貧富差距非常地巨大,這些自肥的權貴階級總是善用文字包裝合理化自己的貪婪,巧妙運用各種經濟學的專有名詞,但實際上他們唯一的經濟理論就是「只要自己有錢有勢就好,其他的事情就都不重要」。

10.  哪一個國家能夠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它就可以充分地靈活發揮市場經濟的功能。經濟學者只要看那一個國家的「人權保障」到什麼程度,就知道那個國家的「黑經濟」是否繁榮。

11.  雖然中國近二十年經濟成長率很高,但是那是許多工業污染、偷工減料、貪污、人權打壓、生產過剩、貧富差距……等「社會成本」所換來的。其實國家並沒有多進步多少,而且應該很快就會泡沫破裂。

 

幸福的來源 在於個人的努力

亞里斯多德啟迪9

1.      「幸福」是可以廣為散佈的東西,只要不是品德敗壞的人都可以經由某種程序-例如學問或應用理性的力量-來獲得幸福

2.      我們寧可用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幸福,也不要用僥倖投機的心理來換取幸福。實際上,幸福必須用自己的努力來得到

3.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種向最佳境界發展的傾向。工匠或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凡是具有原創性的事物,都有相同的傾向,尤其那些因為卓越創造能力而獲得地位的人,他們創造的物品必定趨向最完美的境界。

4.      認為人生最偉大而最好的事物,不是由努力獲得,而是因為「幸運」的關係,這是違背道理的說法。

5.      幸福的獲得,有賴於我們自己

6.      「至善」是政治學所追求的目的。政治家應該專注於培養國民的道德品格使國民有修德的傾向,與實踐道德的活動。我們之所以不承認牛、馬是幸福的生物,是因為牠們不能參與道德活動。

7.      同樣的道理,兒童也不能稱為幸福的人,因為兒童不能履行道德生活。我們說某個兒童是幸福的,只是指他具有成為幸福的人的希望

8.      除非我們終身努力具有完全的美與善,否則將無法獲得幸福。人生變化無常,事業上最成功的人,晚年很可能遭遇極大的不幸。希臘敘事詩中的布理安Briam就是個例子。像這種遭受打擊而悲慘以終的人,不會有人稱他為幸福的人。

李鈞震:

1.      把事物徹底做到完美,叫「至善」;盡所有個人的努力,讓我們多才多藝,而且盡可能不斷的進步,這就叫「幸福」。更大的幸福是,自己做事的成果接近藝術品,而且可以與眾人分享。

2.      當自己努力學習鋼琴,可以彈拜爾,就有這個程度的快樂;如果可以彈一些巴哈、喬治溫斯頓可以更加的感到快樂;如果已經可以彈蕭邦以及一些世界名曲,當然會更加的快樂與幸福。

3.      任何技藝、學術……,只要越是專精,就越令人感到充實、有安全感、理性增加、智慧增加等帶來的幸福與快樂;如果自己的專長,可以讓其他人的幸福與理性增加,自己就會更加的感到幸福

4.      如果自己因為「不勞而獲」而獲得一些意外驚喜,雖然滿足了先前的慾望,但是這個「幸運」的獲得過程,並沒有增加自己的技藝精進,也沒有增加自己的理性與智慧,沒有體驗到恆久忍耐、謙卑、正義、勇敢……等品德;卻反而可能讓其他人眼紅、嫉妒、攻擊,因而產生不安全感,所以不是真的幸福。

5.      兒童多數的快樂、幸福,來自於父母與長輩的施予,並不是因為他們努力工作而獲得盡善盡美的成果,所以他們得到的是不勞而獲的幸運,並非真正的幸福。

6.      「政治家應該專注於培養國民的道德品格,使國民有修德的傾向,與實踐道德的活動。」如何去做到?1.擴大教育投資、讓每一個學生享受一樣的教育資源,德智體群美的師資與課程充足均衡2.聘請國際一流的專家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讓百姓見賢思齊

7.      3.讓百性可以自由的辯論、發表意見,人人都講真心話、直言不諱、闡揚真理、相互監督。4.政府機關要盡全力提高行政效率,讓公務員成為智慧與效率的典範。5.社會上各種技藝,都應該有分級的檢定考試、有證照或榮譽狀。

8.      專業能力的訓練,過程必定辛苦、不好受,要有許多的忍耐、刻苦、反省、挑戰自己的無知、打破自己很多的習慣、不斷吸收新知、增加同理心……。所以專業能力的培養可以鍛鍊出人類的品德、理性與智慧。如果一個人的專業能力是頂尖的,他必定比常人更有品德、理性與智慧。

9.      一個人如果他的專業能力是社會上頂尖的,他不但可以照顧自己,還可以幫助許多人,他必定比其他人更具「愛的能力」,並且感到自信與幸福;如果他有兩項專業能力是頂尖的,他必定更加的理性與幸福;如果一個人終身多元學習,勇於不斷挑戰自己的無知,他必定是充滿幸福與愛的

10.  老師體罰學生、家長虐待小孩、校園霸凌、社會犯罪……,這些暴力一定是因為自己感覺不到幸福。有人認為應該給他們處罰或關起來,有的人認為應該給他們愛與鼓勵,這些作法都是錯誤。

11.  他們感到不幸福而情緒失控,所以會展現生物本能的暴力,他們最欠缺的是學習一樣專長來獲得自信,如果那個專業訓練的技藝可以讓他在社會上獲得成功,他會感到幸福,並且一定樂意給予別人愛。

12.  為什麼有很多政客經常不守信用?不守信用的原因是說了大話,又沒有實踐能力可以實現說過的承諾,因此可以知道不守信用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專業能力,導致他判斷事情不明確,說了超過自己能力所能承擔的話,這樣的人也一定不幸福。

13.  有許多電視名嘴喜歡栽贓、抹黑別人,這樣做可以讓他獲得短時間的利益,但是這個過程沒辦法累積他的真才實學,他的言行無法成為藝術品,因此他的生活不具有「善」,也因此他的品德不會提升,當然也就感受不到真幸福。

14.  不幸福的父母,一定無法讓小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得到真正的幸福,怎麼能正確地教導小孩子呢?感受不到幸福的男人,一定無法讓女人得到幸福,如果他意外地多了一個情人,那麼他就多增加一個人的不幸。

15.  頂尖的廚師、醫生、律師,一定可以讓許多人得到幸福;技術差勁的修車師傅、沒有專業素養的飛機師,一定導致許多人發生不幸。技藝頂尖的專業人才,他不需要刻意地去幫助別人,他只要發揮自己的專長,他就造福了社會;沒有真才實學與專業能力的總統,不必有壞心眼,他的存在已經就害慘了許多人。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幸福的定義與一般看法頗相符合

亞里斯多德啟迪8

1.      「幸福」是心靈在意識行為中的表現。一個幸福的人,生活得很好,行為表現也很好。因為「幸福」就是美好生活與美好行為的一種狀態。其次,幸福包括道德實際的智慧推理的智慧等成分。

2.      「幸福」是與道德相吻合的活動。一個人可能具有「善」的習慣,而無任何善的結果。譬如人在睡眠時,停止履行其為人的本份。

3.      一個幸福的人想要善盡其職,必須實際去做。譬如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得到勝利獎章的,不是會場中面容俊秀或體魄健偉的人,而是實際參加競賽的選手們- 成功的競賽者-所以在人生舞台上,榮譽與報償歸於那些在行為中表現美德的人

4.      在生活中不斷地實踐「善」就是快樂。快樂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一般認為快樂的來源是我們喜歡某個東西,獲得滿足就產生快樂。例如愛馬的人以馬為快樂的來源。愛看熱鬧的人以喜劇為快樂的來源。同樣的道理,愛好正義的人,以正直行為為快樂的來源,愛善德的人以善行為快樂的來源。

5.      多數人不是遵照一定的計畫來追求快樂,他們的快樂不是出於生命價值的快樂。但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則追求事物本身具有的快樂,例如道德的行為本身就是快樂,不僅在追求的時候讓實踐道德的人獲得快樂而已,他的行為也會讓別人感到快樂。這樣的人,他們的生活不需要再買珠寶首飾來換取快樂,他們的道德行為就是快樂的來源。

6.      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凡是不愛好高尚行為的人,必定不是好人;不愛正當行為的人,沒有人會承認他的行為正直;不愛寬大的人,他一定做人不大方,其他的道德行為只要無法實踐,結果一定是一樣。承認這一點,也就得承認道德行為本身就是快樂的泉源。道德的行為善良而高尚,並且總是保持在最高的地位。因此,幸福是世界上最好、最高尚,而且是最快樂的東西。

7.      狄洛斯廟宇有一段碑文:處事公正實可讚,心身健全最寶貴;心滿意足真快樂

8.      人類所有好的性質,都存在於道德心靈活動中。幸福就是由這些好的性質或者其中最美好的一個(性質)所構成的。

9.      在許多活動之中,我們需要藉朋友之助,或者以財富和政治權力作為工具。此外,還有一些條件頗有助益。譬如祖先或子孫的榮耀,個人儀表的秀美,身體的健全等等,如果缺少這些幸福,就會變得沒那麼快樂。所以幸福似乎仍然需要一點外在的資財的幫助,幸福才能完滿。基於這種理由,所以有人把幸福和幸運看做同一回事。

李鈞震:

1.      亞里斯多德所謂的「善」,不是指善良,而是把一件事情徹底地做好,達到像「藝術品」一般的境界。

2.      一個人獲得幸福,必須因為他具有「善」,也具有「道德」。「善」可以產生實際上的智慧和推理上的智慧。

3.      道德,指各種人類應有的美德,具有理性以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並且把自己的職責本分做好。幸福必須要具備「善」與「道德」。政客的政見跳票,就是不守本分,當然不具道德性。

4.      一個人要獲得「幸福」,絕對不可能不勞而獲、憑空得來、麻雀變鳳凰。在獲得幸福的過程當中,必須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代價去學習、去實踐,不斷地反省自己,並造福社會,等到自己具有專業素養,並以這個專業能力來博愛眾生的時候,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5.      凱莉王妃如果沒有古典音樂素養,就不可能獲得從古典音樂來的幸福,並不會因為她突然變成王妃,然後突然就有音樂素養;凱莉王妃如果看不懂經典名著,她就不可能從那個領域獲得幸福與快樂;凱莉王妃如果不瞭解生物學、物理學、企業管理、服裝設計、足球、NBA、汽車設計、景觀設計、政治……,她就不可能從那些領域得到快樂與幸福。

6.      獲得幸福的過程,跟學會製作「藝術品」的過程是一樣的;「幸福」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任何人學習藝術都需要經過漫長而辛苦的學習過程,在那過程當中,人類的品德會被磨練出來。所以獲得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夠得到,不可能天生就有。

7.      權貴階級如果到台灣之光陳樹菊那裡買菜、作秀,可以獲得一種鎂光燈的快樂,這種快樂極其短暫,而且沒有道德性,跟陳樹菊在實際的生活付出當中所獲得的快樂,就好像跳蚤遇到大象,差別非常地大。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幸福的定義

亞里斯多德啟迪7

1.      醫學的目的是健康,軍事學的目的是勝利,建築的目的是建築物--不同的技藝各有不同的目的。每一種有意識的活動都有一種「目的」,在那一種活動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2.      任何一個階層中具有某個特定職業的人,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和優點來執行工作,這就是他的職責與本分,對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如果說木匠或鞋匠各有各的職責本分,難道「人」本身會沒有他應盡的職責與本分?

3.      身體的眼睛、手、腳以及每一個器官都有它的職責與本分,由這些器官組成的「人」難道不該有更高的職責與本分?可是「人」的職責與本分到底是什麼?應該不是物質的生活本能,我們追求的是屬於「人」特有的東西

4.      人的生命特有的東西,可分為兩方面:一、理性。二、表現於行為中。

5.      「推理」的意義:一、人的職責是使他的心靈運作與理性相符合,不違背理性。二、一個人的職責本分與他同業中頂尖人才的職責本分,雖然看起來是同一類的,但是頂尖人才會把他的優點發揮在他的崗位上

6.      三、人的職責本分是過理性的生活,讓心靈依照理性的原則活動。四、好人的職責本分是,盡其所能達到以上的要求。五、行為如果能恰當發揮優點,就是善盡職責

7.      人的「善」是靈魂依照美德的一種活動。

8.      「幸福」不是一時的快樂。「幸福」它是我們畢生追求的事業。一隻燕子不足以證明夏天到來,一個好天氣不能象徵春天,同樣,一個短暫時期的快樂,不能使人獲得完全的幸福

9.      我們追求「幸福」的第一原理是瞭解事實,符合原理的事實是解決問題的開端。有些第一原理的事實由歸納得知,有些靠直覺理解而知,有些則因某種習慣而知……等等。每一組推理的第一原理要用客觀的方法研究,並且下好的定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大半」,因為開始的觀念清楚,以後許多疑難雜症就可以迎刃而解。

李鈞震:

1.      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達成至善,而獲得幸福。而這必須先由瞭解自己應盡的職責與本分開始。

2.      人類必須不斷的增進理性的能力,並把所認知的真理盡全力去實現、實踐,如此才能逐漸達成「善」,才能逐漸享受「幸福」的感覺。理性的能力必須透過實驗、大量閱讀、辯論、執行、修正……反覆執行來培養。

3.      更簡單的說,人類必須透過學習一樣頂尖的專業技能,來瞭解自己的潛能與客觀的環境;如果無法頂尖,就繼續努力學第2專長,到達社會的頂尖。沒有經過這個過程,理性能力就無法提升。有了頂尖的專長,才能夠滿足自己,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

4.      如果一個人花一輩子,在1.經典的體悟、2.商業貿易、3.運動、4.組織公義性社團、5.藝術表演,等五大領域都能成為社會上出類拔萃的人,那必定相當理性而有實踐力,必然可以過得比較幸福。

5.      有錢人如果住豪宅,卻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無法體會交響樂的曼妙,無法滿足社會正義感,對任何戲劇演出都無法理解其內容,生活有何樂趣?有何幸福感可言?

6.      五大領域都能成為社會上出類拔萃的人,理性與同理心就會增長,這是人生最大「善」與幸福,也是人類智慧的來源。

參考資料:老子啟迪19 絕學無憂

 

宗教社群的再發現:孔德的思想

尼斯貝啟迪81

1.      孔德著《實證哲學 The Positive Philosophy》提出「三階段法則」,他指出每一個地方的人類都要經過宗教、形而上學和科學三個階段。「科學階段」是人類演進中最近的發展。

2.      孔德著《實證政治制度 The Positive Polity》指出宗教是社會的一重要部分。他的另一本書《論社會學 A Treaties on Sociology》分析認為,科學或實證主義也是一種宗教人道教,科學家無論在名義上或事實上都是傳教士,在社會大眾來看科學宗教與中世紀的基督教完全相同,有其特殊的儀式。

3.      為什麼宗教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第一、宗教是社會結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宗教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以及在社會中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第二、在社會化的整個過程中,宗教是一個基本的要素。宗教的神聖價值,與交往、語言及社會化的基礎有密切的關係。

4.      第三、宗教是使社會及文化互相融合的主要力量。四、宗教上的一切儀式有其重要性。

5.      第五、宗教是人類最基本的觀念與價值的最初根源。第六、所有的變遷,基本上是思想的改變。要瞭解社會演進和變遷,必須瞭解精神和宗教的世界,例如新教對歐洲文化產生的影響。

李鈞震:

1.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兩種人,1.非常理性的人。2.非常具有同理心的人。並不是每個人天生的「理性與同理心」程度都相同;當然這兩個因素都可以透過後天的教育來提升其能力。

2.      在社會群體中理性能力強的人,才能發覺社會的危機,才知道如何去挑戰與解決困難,能夠組織群眾,能產生道理上的說服力,逐漸地成為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古代的社會,只有貴族有機會接受比較多的教育,因此普遍上理性菁英都屬於世家大族;但是歷史性的偉人大都出身貧寒

3.      同理心強的人,可以感知他人的心理狀況,比較能善解人意,甚至可以精準的預測他人的言行模式。古代社會中的軍事天才、宗教祭司、教育大師,都屬這類型的人。

4.      具有強烈的同理心,又同時具備超強理性能力的人,必定是時代中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師級人物。歷史上東方哲學大師多是同理心的天才,例如孔子、佛陀、耶穌;而西方的哲學大師卻多是理性方面的天才,例如柏拉圖、牛頓、達爾文…等,佛洛依德、榮格等心理學大師例外。

5.      同理心,是宗教與人類最基本的觀念、價值的最初根源。而人類所有思想的轉變,都是理性運作的結果。

6.      同理心,才是使社會及文化互相融合的主要力量,並不是宗教。當然宗教組織訓練出來的神學學者,大多以同理心能力見長。人類的理性不斷的進步,產生各種學術與教育體系,持續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傑出的科學家都比社會大眾還要理性。

7.      各種宗教的儀式,其實是古代大師們對於一般社會大眾的一種階段性教育手段,都有其意義與價值;但是如果現代的神學士不懂其意義,結果只會變得迷信。例如基督教的禱告,主要是用來自我反省、懺悔坦白、安靜沈思的過程,但是現代多數基督徒的禱告,大都是「向上帝要糖果」的貪婪心態發作。

8.      在現代民主國家,宗教的力量愈來愈式微,剛開始它的崇高性與價值性,被大學教育、心理治療師所取代,宗教轉而以慈善救助團體發展,但如今更有效率與學術技術的民間社團組織,又逐漸取代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許多宗教團體只剩下迷信與偶像崇拜,收容沒有社會競爭力的懦弱者。

9.      未來的世代,不是以「宗教、形而上學和科學」的發展為主,而是以東西方文化的衝擊、辯論為主,誰能融會貫通東西方思想,就具有世界級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