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佛洛伊德 1856

The Best of Bruch
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魯赫 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1920),德國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布魯赫出生於科隆,從1890年到1910年退休之間,他在柏林音樂學院( Berlin Hochschule für Musik )教授音樂,培養出一批有名望的學生。
布魯赫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協奏曲》最為聞名。此外還作有有小提琴與樂隊的《蘇格蘭幻想曲》等。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18561939年),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發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佛洛伊德在他的幼年起已經表現才智過人,9歲時便以優異的成績提前一年升入中學,在八年制的學習過程中連續六年是班級第一名,特別在體育這項科目上面名列前茅有七年已久。雖然當時社會上有反猶的組織,但是他依然於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大學時,佛洛伊德對生物學和生理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先後在動物實驗室和生理實驗室實習,發表了多篇論文。18815月,佛洛伊德通過醫學院畢業考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之後進入一家維也納醫院工作,期間仍未放棄在腦性麻痹,失語症以及微觀精神解剖學方面的研究。這些臨床經驗為他將來對潛意識以及精神抑制機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後人提出各式各樣的精神病理學理論。
著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利比多」(Libido)、「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結),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
如今其理論的大部分細節已經被心理學界拋棄,但理論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發展,而且對哲學、美學、社會學、文學、流行文化等都有深刻的影響,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佛洛伊德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佛洛伊德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渴、睡、性等,其中性慾佔主導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超我),受到壓抑的衝動透過夢、失語等形式來尋求滿足
佛洛伊德相信,一個人如果以前曾經有一些創傷性的事件而導致心理問題,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再重演一次,並將本我、自我和超我作回平衡的處理,那麼問題就會解決。
徐弘毅:
1.     本我,就是生物慾望自我,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造成他的一些想法與各種反應,包括他的專業能力。超我,對道德標準的領悟力與實踐力(道德,來自經典與大師的言論)
2.     一個人如果十歲時遇到一個大困難沒有解決或克服,他內心就會產生陰影;到了20歲時候,如果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一次,但是他還是無法解決,就會變成長期的心理創傷。
3.     多數的人無法面對心理創傷,他往往選擇逃避,例如有人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受到老師過度的打擊或嘲笑,他很可能從此拒絕再念書。
4.     心理創傷,一定是因為本我、自我或超我這三者,只要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導致困境無法解決。那如何解決呢?
5.     人類的生物慾望(本我)如果無法控制(喜怒哀樂過度失控)而導致犯下大錯,例如得罪人或傷害人,這也經常是跟身體的健康狀態有關。
6.     因此有心理創傷的人,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均衡與體能鍛鍊。嚴格的體能鍛鍊能使人產生強大的精神意志與理性,因此可以超越肉體的慾望。
7.     現實問題無法解決,造成大災難,因此產生心理創傷,也可能跟缺乏專業能力有關,例如導致公司倒閉或失業。所以,要解決自我的心靈創傷,必須培養專業能力;具備頂尖專業素養的人,比較理性、冷靜,也因此比較容易克服壓力與挫折感。
8.     因為超我有障礙所造成的創傷,是一個人發現到他做的事情不道德,因此感到良心不安。如果那真的是嚴重不道德的行為,那就得公開懺悔,或自首,或接受司法審判,許多白色恐怖的加害者,每天都做惡夢、睡不著覺,這樣活著也是很痛苦,等於在服無期徒刑。
9.     轉型正義,可以讓加害者坦白自己的錯誤,負起應有的責任,從良心不安的監獄中解脫。
10. 如果一個人自己覺得犯了一些錯誤,其實沒有什麼道德瑕疵,那就需要有心理學者或大師級人物,訂定新的道德標準,讓一個無過失的人不用再感到良心不安,轉型正義有這種作用。
11. 有些小人物在無知中幫助獨裁者,事後良心不安,他自己可能覺得罪該萬死,但是事實上罪惡沒有那麼大,他只要坦白交代自己的行為以及勇敢地揭發出共犯,這樣就好了。其實,政府應該發給這種人檢舉獎金,因為他們對於社會正義是有貢獻的,悔改的人應該被獎勵
12. 許多無知的社會大眾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犯罪,也不知道權貴的言行是否犯罪,只是感覺到內心惶惶不安。歷史上許多大師級人物的工作就是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動作,發表正確的言論,讓權貴與百姓知道是非對錯,並且教育他們進步,成為更有能力與品德的人。
13. 許多經典的大師都是扮演這種角色,例如,孔子、柏拉圖、聖保羅所說的「話」,都成為現代的道德標準。
14. 台灣校園,經常出現霸凌的事件,有學生糾眾欺負弱小學生,也有老師欺負弱勢學生。出現以大欺小的症狀,主因有三:
一、加害者從小被父母霸凌,長大之後,有機會就霸凌回來,這是一種報復性的行為,這種行為也經常出現在老兵欺負新兵的情況。
二、純粹是為了好玩,看到受害者哀哀叫的模樣,實在太好玩,所以繼續玩下去。
三、例如,老師性生活不滿足,因此情緒失控,發洩在學生身上。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他更大膽地認為,這些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多半是和「性」有關的。夢,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由於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壓抑人的本我願望,被壓抑的願望在潛意識的活動中並不會直接表達於夢中,而是通過扭曲變作為象徵的形式出現,故夢都是象徵的。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由「顯夢」(manifest dream-content)及「隱夢」(latent dream-thought)所組成的。前者乃夢的表面形式,像經過扭曲與偽裝的「密碼」,以表現隱夢。佛洛伊德認為夢可以使睡者的內心渴望滿足;另一個是睡者的求生機制,藉著在夢中重新經歷生命的創痛來保護自己。
佛洛伊德同時發展了人類心理構成和內部運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組織狀況是如何決定了人的行為。這使得他贊成嘗試用一些臨床技術來幫助治癒精神疾病。他在理論上闡述了人格的發展是基於個人的童年經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他主張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佛洛伊德一個較少為人所知的興趣是神經學。他是大腦性麻痹論題的早期研究者。
在其晚年作品中,佛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潛意識的本我,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
同屬潛意識的超我,代表社會引發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
大部分屬於意識層次的自我,則存於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
佛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關係,特別是三者間產生衝突的方式。這三個系統錯綜複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慾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慾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採取適當措施。
自我,為解決超我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若適當使用,防禦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衝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衝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鬱沮喪的精神失衡。
佛洛伊德之女安娜·佛洛伊德,在防禦機制領域的研究相當傑出,防禦機制有以下數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事實或現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並不重要。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採取某種與潛意識的慾望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爭創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慾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而一個不願承認自己滿腦子想著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對別人成天想著性的樣子感到憤怒。
「合理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合理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理智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的形成原因,來自完全不同於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例如甲為了聽心靈成長課程而購買隨身聽,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苟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搖滾樂才購買隨身聽。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長子很會讀書,次子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取得注意。
「昇華」是將衝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
「退化情感」指行為回溯到較幼年期(較早發展階段)中的愉悅及滿足的行為,藉此平衡心理衝突。其常見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過度進食、易怒與小孩腔調。
佛洛伊德相信,人類由互相衝突的兩種慾望所驅動:原慾能量愛慾,與死亡驅力死慾。佛洛伊德所說的愛/原慾,包含所有創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死亡驅力,欲回歸至平靜狀態,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
佛洛依德:
1.        一種科學要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也不必勉強人家信服。 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績,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2.        感情的衝動,更接近於基於性本能的慾望衝動。 
3.        女人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是永恆麻煩的源泉,但她們依然是我們所擁有的那一種類中最好的事物。沒有她們,情形會更糟。
4.        不要去了解女人,因為女人都是瘋子。 
5.        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6.        人類天生從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親展開鬥爭,以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7.        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8.        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的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麼困難。
9.        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識的流露;當你瞧不起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輕視一定能夠感覺得到,那他就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自衛。
10.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11.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12.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13.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14.     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15.     對於成功的堅信不疑時,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16.     夢,是願望的滿足。夢的內容是由於意願的形成,其目的在於滿足意願。
17.     正因為理性(或意識)對夢的主題、慾望產生了強烈的反感,試圖壓制它們,慾望的內容不得不進行偽裝。 夢的偽裝,實際上是夢的稽查作用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妨這樣定義--夢是一個被壓制的慾望的滿足。
18.     每一個夢都起源於第一種力量(慾望),但受到了第二種力量(意識)的防禦和抵制。
19.     夢的顯露的內容都與近期的經驗有關,隱藏的內容則與早期的童年經驗有關。 與近期經驗相比,童年經驗的影響要深刻得多。
20.     我堅信人類文明,是以犧牲原始的本能為代價而創造出來的。
21.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稱為博愛的宗教,對於那些不屬於它的人們,也一定是冷酷無情的。
22.     沒有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接受理智。 
23.     禁慾,對身體是有害的,嚴重者男女皆可出現神經症病狀,如失眠、食慾不振、性格孤僻、易發脾氣等,這是一種性抑鬱的表現。
24.     無知就是無知,誰也沒有權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東西。
25.     感情的衝動,更接近於基於性本能的慾望衝動。 
26.     在人的潛意識裡,人的性慾一直是處於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規則,使人的本能慾望時刻處於理性的控制之中。
27.     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儘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 
28.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工作和愛,為了工作和愛要節制自己的慾望,以免傷了人生最重要的事和人。而人生最不能要的兩樣東西:不該拿的錢、不該要的感情。 
29.     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也能帶來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識從教師傳給學生;言辭能使演說者左右他的聽眾,並強行代替他們作出決定。 言辭能激起最大強烈的情感,促進人的一切行動。 不要嘲笑言辭在心理治療當中的的用途。 
30.     人都有吮吸的慾望。
31.     一個在媽媽懷裡受寵的孩子,終生都會保持一種征服欲,那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帶來真正的成功。 
32.     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 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引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33.     生物性,即命運。 
34.     人體,就是命運。
35.     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36.     精神分析有三個支柱,即潛意識的心理機制,抗拒和壓抑的作用,以及性的重要性 
37.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38.     人的內心,既求生,也求死。 我們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 我們既渴望愛,有時候卻又近乎自毀地浪擲手中的愛。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蕪的夜地,留給那個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39.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無意識中確信自己不死。
40.     每個人都有一些隱私,不願意告訴別人,甚至自己都不願意承認。但是如果出現在夢裡,就絕不僅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 夢中喚起的痛苦感情,正是為了阻止我們提及或者討論那些痛苦的事情。 
41.     睡眠的時候,心靈面對外界的刺激,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採用夢去否認它的存在,或者編織栩栩如生的謊言,盡可能地延續睡眠。因此,我們可以把睡眠的慾望也看成是夢的動機之一,每一個夢都是這種慾望的滿足。
42.     幸福,決不是文化的價值標準。
43.     對自己極端誠實,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44.     女人應該使男人變的溫和,但不使他變得軟弱。 --弗洛伊德

徐弘毅:
1.        佛洛伊德說:「禁慾對身體是有害的,嚴重者男女皆可出現神經症病狀,如失眠、食慾不振、性格孤僻、易發脾氣等,這是一種性抑鬱的表現。
2.        在社會上生活的壓力很大,人可能因為工作競爭產生壓力,可能因為失業產生很大的壓力,可能因為學業產生很大的壓力,也可能因為交不到男女朋友,而產生很大的壓力,這些人的壓力會變成他對食物、酒或性的慾望,這些慾望如果沒有辦法獲得滿足或抒發,他們就容易產生暴力行為,變成社會問題。
3.        從佛洛伊德的角度來看,社會確實需要性工作者,有許多商人談生意,政治人物喬事情,確實需要酒店小姐幫忙緩和氣氛;性工作者,對性慾無從發洩者有幫助,因此對社會穩定有極大的價值,可以減輕或避免家庭暴力、社會暴力,因此性工作者,不應該被歧視。
4.        佛洛依德認為,性慾,跟食慾一樣。如果一個人餓肚子,他會不會發脾氣、甚至出現暴力?會。一個人沒有水喝,他會不會發脾氣、情緒失控?會;性慾也是一樣,必須有適當的滿足。所以,不應當將所有的性行為都看成是罪惡,性慾是一種正常的人類生理需求。
5.        大部分的基督教主張一定要維持一夫一妻,不能離婚,這其實是違反自然的、違反佛洛依德心理學;天主教不允許神父與修女結婚,也是違反自然的、違反佛洛依德心理學,因此多數的神父都做不到禁欲。
6.        現代民主國家的法律允許人類結婚、離婚,這是比較人道的,符合科學與理性。有許多國家的法律允許性產業,或通姦除罪化,這也是人道的,符合佛洛依德心理學。
7.        如果百姓看Play Boy、鋼管舞或猛男秀之後,他們會比較放鬆,比較能夠吃飯、睡覺、工作和學習,這有什麼不好呢?

心理學
是一門研究人類及動物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 家庭、教育、健康等發生關聯。 
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 
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稱為哲學心理學。中國古代認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在古希臘語中,心理學由「靈魂」和「研究」所組成,柏拉圖提出過二元並存的理念,亞里斯多德《 論靈魂 》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
哲學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心身關係、天性與教養、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知識來源等四大議題。近代的哲學心理學則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浪漫主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開始於1874年,德國的生理學家威廉·馮特發表兩冊的心理學教科書——《生理心理學的原理》,宣稱:「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1875年,萊比錫大學聘馮特為教授;1890年代,美國各大學風起雲湧地仿傚此舉,建立數十座心理學實驗室 
德國醫生威廉·馮特被認為是,將實驗引入心理學研究的人,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他的學生愛德華·B·鐵欽納成為了結構主義的思想家,與機能主義者對立。
機能主義相對於結構主義而生,並受到美國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影響頗多。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應該有實用價值,心理學家應該找到有益於人的科學方式。
其它19世紀的傑出人物有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 ,他是研究記憶實驗的先驅,在柏林洪堡大學創立了學習與遺忘的量化模型。蘇俄心理學家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他在對狗進行實驗時發現了「 古典制約 」,並將其應用與人類。
實驗心理學家們所發展的實驗技術方向更加趨向研究認知 ——關注資訊以及信息處理——最終演化為認知科學中的一部分。
奧地利醫生佛洛伊德自十九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精神分析學,是一種研究意識、解釋經歷的方法;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系統;是一種針對心理、情緒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潛意識中的衝突進行心理治療。精神分析法廣為流傳,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涉及性別 、壓抑、心理發展中的潛意識等。 這些問題在當時都被列為社會禁忌 ,佛洛伊德則提供了催化劑,使得問題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開討論。 
佛洛伊德對釋夢治療也很有研究。弗洛伊德對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的影響很大,後者的分析心理學與深度心理學互補。在整個二十世紀裡,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學派,它們中很多被劃分為新弗洛伊德學派。
到二十世紀末,美國高等院校心理學院變得更加傾向於實證主義,行為主義學派支配了當時的心理學,其主張心理學是:「尋求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 其主張心理學應分析先行的環境條件,即在行為之前出現、而且為一個機體產生反應或抑制反應提供活動場所的條件。因此,他們把行為反應看做是機體理解、預測和控制的行為,並因此做出相應的結果。 
當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學學派有五大觀點,每一個觀點都強調行為及心理過程的不同方面。 其主要包括:神經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注人類獨特問題的基礎,例如個人的自由意志 、成長、 自我實現 、認同 死亡 、孤獨、自由與意義 
在二十世紀5060年代,美國原精神分析學家羅洛·,走上了心理學存在主義之路。注重於人文主題,如死亡、自由意志、意義,並認為意義可以被神話、或是講述方式改變。對於死亡及未來的真實性,通常會鼓勵人們接受自由意志。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研究的心理活動,包括解決問題、知覺、記憶、學習等。這個心理學分支與其它學科有密切聯繫,包括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等。認知心理學認為,隱蔽的心理活動應該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認知心理學與其它學科,如精神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都有關聯。
生物心理學或行為神經科學,從生物角度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利用老鼠來研究神經、基因、細胞機能在學習、記憶、恐懼中產生的作用。知神經科學家利用神經成像工具研究神經與人類心理活動之間的關係,神經心理學家使用心理測評來進行科學研究,如大腦損傷帶來認知缺失的程度與表現形式。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包括理解、預防、緩解心理痛苦與紊亂,促進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 雖然臨床心理學家也會參與研究、教學、諮詢、出庭作證、程序編訂與管理,但該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測評與治療。一些臨床心理學家會著重於對腦損傷的病人進行臨床監護,這一領域被稱為臨床神經心理學  在許多國家裡,臨床心理學是受到管制的心理治療專業 
臨床心理學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諸多治療方案的影響,不同的治療實踐方案與不同的理論觀點相互關聯,採用不同的流程來建立治療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勵新的方法來思考、感受、行動。 四大治療理論觀點包括精神動力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存在人本主義治療和系統/家庭治療 
目前有趨勢表明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個治療派系,特別是在對文化、性別、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況下,這個趨勢更加顯著。在豐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證據表明各大治療派系的效果趨於等同,並共享相同的基礎元素,可以形成強大的心理治療組合。
比較心理學指對非人類動物的科學研究,使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種的行為,從昆蟲到靈長類動物。 比較心理學與其它研究動物行為的學科,如動物行為學有緊密聯繫。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有時會給人類行為研究帶來啟發,但是有時兩者的關聯卻十分矛盾,例如艾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社會生物學。動物模型常常被用來研究與人類行為相關的神經處理過程,例如在認知神經科學就常常應用動物模型。
發展心理學著重於人類意志在畢生當中的發展過程,試圖理解人們在世界中如何意識、理解、行動,並且研究這些現像是如何隨著年齡而改變的。這些研究會著重於認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經的發展。研究人員在探究兒童案例時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觀察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或是乾脆與他們在實驗中進行互動。 
這些實驗常常以遊戲或是活動的方式呈現,既好玩,又有科學意義;研究人員甚至設計出非常靈巧的方式以研究嬰兒的心理活動。在研究兒童心理之餘,發展心理學家也會研究人類畢生的老化過程,特別是在某些時段的快速轉變(例如青少年和老年 )。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在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效率、授課心理以及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的社會心理。在許多國家裡,教育心理學都是教師的必修課。學校心理學組合了教育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 ,試圖理解、應付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培育資優生;促進青春期親社會行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環境。 學校心理學家在許多領域,如教育行為評估、幹預、預防、諮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領域頗有造詣。
演化心理學從現代演化觀點來研究心理的特質理論 ——例如記憶、 知覺、 語言等。 它試圖去探究是何種人類心理特徵在適應進化,即,作為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功能產品。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先祖生活的環境下,心理適應的演化解決了呈週期性出現的問題。 
人格心理學關注個人持續性的行為、思想、情緒 ——這些被稱作是人格 。根據弗洛伊德,人格是基於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彼此之間的看法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聯繫的。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課題包括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例如: 從眾、勸導 )、信仰的建立、 態度 、對他人的刻板印像等。
社會認知將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元素聯繫在一起,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處理、記憶、扭曲社會信息。
群體動力學研究揭示領導能力、交流及其他微觀層面現象的本質及其優化潛質。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可以發現導致心理紊亂的潛在原因。 一些被應用到心理紊亂的社會學概念包括社會角色、病人角色、階層、生活事件、文化、遷移等等。
正向心理學,運用實驗科學手法,研究人類的快樂與力量。 與傳統臨床心理學不同,正向心理學關注健康人的保健。他們的效果被認為高於安慰劑,特別是對於身體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