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of Brahms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年)是浪漫主義中期德國作曲家。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他的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他被一些評論家將其與巴哈、貝多芬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 他對標題音樂與華格納的樂劇形式不認同,走純粹音樂路線。
布拉姆斯創作許多鋼琴曲、室內樂、交響樂及合唱曲。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鋼琴家,首演過許多自己的作品。布拉姆斯也和當時不少傑出的音樂家一起合作,包括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希姆。布拉姆斯是不妥協的完美主義者,曾毀掉他的部份作品。
布拉姆斯的父親是他的第一個音樂教師。家境貧寒的青年布拉姆斯曾在低俗的舞廳和妓院中彈鋼琴掙錢。布拉姆斯也短暫地學過大提琴。布拉姆斯又師從愛德華·馬克森,馬克森在維也納的老師西弗里德既是莫扎特的學生,又是舒伯特的好友。
年輕的布拉姆斯在漢堡開過幾場公開演奏會,拿著約阿希姆的引介信會見了舒曼。舒曼為當時僅二十歲的布拉姆斯的才華傾倒,並向公眾介紹這位年輕人。布拉姆斯對舒曼的夫人,長他14歲的女作曲家與鋼琴家克拉拉·舒曼產生了感情;這段激烈的情感畢其一生未曾消逝。
1859年,他作為獨奏家首演了他的《 第一鋼琴協奏曲 》。1862年,他第一次來到維也納。1872至1875年,他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音樂會總監。 雖然布拉姆斯讚賞華格納的音樂,也欽佩李斯特的鋼琴才能,但他與二人的作曲理念上依然有著鴻溝,這也引發了被成為「浪漫主義大戰」的論戰。這場論戰影響了整個歐洲的音樂界。
1868年布拉姆斯大型合唱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 》的首演鞏固了作曲家在歐洲音樂界的地位。布拉姆斯從1860年代初就構思過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這部大作1876年才面世。 但在1877到1885年短短的八年間,又有三部交響曲相繼誕生。
布拉姆斯經常旅行,無論是為了公事、演出還是休閒。 1878年起,他經常在春季到義大利的鄉村,並在夏天作曲。 他喜愛散步,尤其喜歡在戶外思考音樂,因為他覺得新鮮空氣讓他頭腦清晰。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代表西奧·旺格曼(Theo
Wangemann)來到維也納,與布拉姆斯合作錄製了一張試驗性的LP錄音。布拉姆斯在鋼琴上演奏了一小段他的第一首匈牙利舞曲。音樂本身卻被噪音淹沒,這是最早的一張知名作曲家本人的錄音。
徐弘毅:
1.
布拉姆斯的《第1號交響曲》,從草稿到最終完結長達21年。布拉姆斯將一個拓荒者帶領百姓脫離無知、被奴役的生活,逐漸獨立自主,走向更理性文明世界的過程,寫成交響曲。在《聖經》裡面,摩西、耶穌、保羅都是這樣的人物。
2.
《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一開始,低沉的鼓聲、弦樂上行、管樂下行,描述著開拓者動手開墾的內心狀態。摩西在海外磨練足夠,他準備好了,要回到故鄉埃及對抗法老王(當權者),他知道這是一個有危險的舉動,但是這是他的責任。穩定的鼓聲說明,開拓者堅定地朝向目標前進。
3.
鼓聲,是戰鼓的聲音,也是軍隊前進的節奏;弦樂,描述摩西內心的各種交戰與掙扎,就像海浪一樣起起浮浮,有些樂句描述危險,有些樂句描述理想,有些樂句描述悲觀,有些樂句描述積極進取。
4.
《聖經》說,耶穌傳道的時候走在海面上,一方面是指他掀起了社會的風暴,另一方面是指他的內心波濤洶湧。耶穌流浪在加利利海邊,他不得志,但最後決定要將原本屬於貴族的猶太教經典傳授給無知的平民百姓,讓百姓能夠用摩西《十誡》保護自己、提升自己,不再被權貴欺壓。
5.
但是耶穌這樣的做法,得罪了猶太教權貴階級,因為當時的猶太教權貴階級是毒蛇種類,他們自己做不到摩西的《十誡》,他們卻用摩西《十誡》來奴役百姓,叫百姓奉獻金錢,鞏固既得利益。因此,耶穌與猶太教權貴彼此的衝突愈來愈大,《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的第1樂章,就是在描述這種社會衝突的現象。
6.
在對抗當中,中心人物會有很多思考,《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1樂章,不都是激烈的風暴,也有很多輕柔小聲的旋律,那些柔美的旋律就是在說明中心人物的冷靜、細膩地思考。不過,第2樂章,才是真正說明中心人物獨自思考的情形。
7.
摩西跟法老談判,法老不肯讓摩西帶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並且加倍折磨以色列百姓,以色列百姓因此恨他;摩西必須一個人好好地思考,要怎麼處理現實的問題,要如何繼續對抗下去。
8.
過了幾千年,另一個中心人物也經歷跟摩西一樣的處境,耶穌的門徒傳道給保羅,他聽到更高層次的真理,突然間他眼睛瞎掉、生重病,保羅思考著將來的人生路要怎麼走?那是《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2樂章。
9.
《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3樂章,就是中心人物已經想清楚未來的人生展望,知道要怎麼處理問題了,了解怎麼做才會對族群與人類文明發展最好,快馬加鞭,催促自己趕快迎戰,因此樂曲充滿樂觀希望。
10.
保羅決定接下耶穌沒有完成的工作,在各處傳道、建立教會,因此激怒猶太教權貴,他們到處派人追殺保羅的教會;為了保住教會系統,保羅帶著門徒提摩太主動到耶路撒冷受審判,他就是要直接面對猶太權貴階級,好好地談判一下,他勢必會坐牢,也許也會有生命的危險,但是他已經想清楚了,所以內心沒有負擔,非常的覺悟。保羅去耶路撒冷受審的心情,就是《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3樂章。
11.
《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4樂章就是描述,摩西對抗法老成功,真的要帶百姓出埃及了,要到另一個新的國度、新的境界。一開始的絃樂團營造的氣氛就是指黎明破曉、太陽升起的景象,也是摩西和百姓對未來的盼望,百姓將家當都搬上馬車、驢子車、駱駝背上,牛和羊也都牽出來了;號角聲響起,交響樂團呼應號角聲,在摩西(號角)的號召下,大家(交響樂團)一起動身了。
12.
接著,布拉姆斯描述摩西與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路途上,遇到高山、荒谷、紅海,害怕法老的追兵,警覺周遭的危機,又急切地盼望理想生活的情況,這一切困難,摩西都以強大的意志力來克服挑戰。
13. 《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4樂章,在行板部分中,定音鼓和號角帶出一個阿爾卑斯旋律,原詞是「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給你寄去一千個祝福」。那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想法,他們認為摩西和上帝將帶他們到一個流奶與蜜的地方,那裡有一千個祝福。
14. 但是出埃及以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以色列百姓已經習慣埃及的生活,習慣崇拜獨裁者與偶像,習慣按照慾望過生活,不習慣過著遵守法治的生活,所以一直要造金牛來崇拜,他們還一度叛變把摩西管理團隊趕下台。
15. 雖然如此,摩西一直不放棄教育百姓,最後終於訓練好第二代的以色列人,也訓練出領袖約書亞。從《申命記》來看,摩西最後站在毘斯迦山頂,看著以色列人攻進耶利哥城,第4樂章的尾聲,就是勝利的凱歌。
16. 布拉姆斯自稱在寫第4樂章第一主題,心中想著《約翰福音》中的語句:「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這句話出自於耶穌,父指的是上帝,耶穌稱上帝為天父。
17. 「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意思是,人類可以在心志上與天合一,人類可以像上帝一樣去開創一個新歷史。因此布拉姆斯也是在寫耶穌、保羅、彼得這三個人共同開墾,建立新文明的歷程。
18. 雖然當時猶太權貴階級都追殺耶穌,但是,耶穌確信上帝支持他將猶太教經典的知識傳遞給平民百姓,弱勢百姓有學習猶太教經典的權利,耶穌也確信《摩西十誡》的核心精神是保障弱勢者的人權,因此他重新解釋《摩西十誡》,頒布「登山寶訓」,確立新的道德標準。
19. 耶穌上十字架之後,在最危機的時刻,彼得接下擔子,繼續管理教會,這段期間,猶太教權貴持續派人追殺基督教教派,要消滅這個新的宗教,但是彼得還是繼續傳道,終於傳道給保羅,這段過程紀錄在《使徒行傳》。
20. 保羅接下擔子,將耶穌的「登山寶訓」傳播到以色列以外的中亞、希臘半島、羅馬地區,並且將希臘地區的柏拉圖哲學和羅馬法律等多元文化,融入基督教,建立一個與任何文明都不會有衝突的新基督教文化,這比耶穌當初的構想還要好,但是,同樣的,很多人不適應新文明。
21. 因此,保羅和彼得二人遭到耶穌的門徒和猶太教徒聯手追殺,為了平息眾怒,保羅不得不去耶路撒冷受審、坐牢,彼得則醜化自己,讓自己在新約中扮演三次不認主和多次阻撓保羅傳道給外邦人的叛徒。無論如何,基督教的教會建立起來了,他們的生命奏起《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第4樂章末段的勝利凱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1813-1849)是路德教派的牧師。尼采的父親因腦軟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兩年後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與尼采的祖母和父親的兩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於他的母親終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幾乎在一個充滿女性的環境中成長。在祖母於1856年去世,尼采全家搬了出來。
尼采就讀了一間私立的男子學校,這時的尼采希望以父親為榜樣也成為一名牧師,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謂。他也認識一些當地的音樂家,這段時間也專注於撰寫詩賦和音樂。在普夫達中學裡尼采接受了希臘和羅馬古文學的訓練,這也是他首次接觸到與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環境。
於1864年畢業後,尼采進入了波恩大學,開始對神學和古典語文學進行研究,並在此期間做了大量有關於荷馬與古典語文的演講。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後尼采失去了對基督教的信念,停止了對宗教的研究。尼采接著將心力放在研究哲學上,前往萊比錫大學就讀。
在1865年尼采研讀了許多叔本華的著作,並在1866年研究《唯物主義之歷史》一書。他很快便迷上兩本書裡的哲學觀,這促使他將他的研究領域擴展至文字學以外,並且決定繼續深入學習。1867年尼采自願加入普魯士軍隊於瑙姆堡的砲兵部隊服役一年,然而在1868年3月發生的一場車禍卻使他無法繼續服役。尼采於是繼續他的研究,在他研究告一段落的那一年他也認識了華格納。
在1870年回到巴塞爾後,尼采以一個旁觀者的身分見證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以及接下來俾斯麥執政的年代。尼采相當欣賞華格納夫妻,經常前往華格納在琉森州的住所拜訪。華格納夫妻將尼采引入他們的社交圈子,還邀請他一同出席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的開幕演奏。
尼采在1870年他還將《悲劇的誕生》,招來許多嚴厲的批判文章。在1873年至1876年之間,尼采陸續發表了四篇長篇論文:《大衛·史特勞斯:自白者和作家》、《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教育家叔本華》、和《理察·華格納在拜魯特》都帶有文化批判的色彩,吸納了叔本華和華格納的思想,挑戰當時正快速發展中的德國文化。
1876年的拜魯特音樂會卻使尼采大為失望,他被演奏的平庸和大眾的粗俗反應所震怒,從此開始與華格納保持距離。尼采接著在1878年出版了《人性,太人性的》一書,以格言方式討論從形上學到宗教乃至於性別等各種議題,也是在這本書裡尼采明確的拋棄了華格納和叔本華的哲學。
自從幼年時期開始便一直為許多慢性疾病所苦的尼采,健康狀況亦越來越差。嚴重的近視使他近乎喪失視力、偏頭痛的疾病、以及劇烈的胃部疾病。1868年的車禍加上1870年的一場大病也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健康狀況,迫使他在巴塞爾任教期間必須申請越來越長的病假。終於在1879年,尼采不得不辭去他在巴塞爾的教授職位,正常教學活動完全中止。
由於飽受疾病煎熬,尼采開始四處旅遊以尋找氣候較為理想的地區定居,從此一直到1889年為止以私人身分遊遍了許多城市。在1882年尼采出版了《快樂的科學》的第一部分,他在那年也透過瑪畢達·莫森布和保羅·瑞認識了女作家露·莎樂美,莎樂美拒絕了他。在失戀的痛苦下尼采的病情再度復發,他與母親與妹妹的關係也由於莎樂美而幾近破裂,更數度萌起自殺的念頭。
尼采接著躲至了義大利的利古里亞,在那裡他僅花了十天的時間,寫下了第一部分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著作的賣出量也少得可憐。尼采繼續保持他孤獨的生活。
1886年,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與一名反猶太主義者結婚,並前往巴拉圭企圖創建一個純種的「德意志人」殖民地,她們的計畫則被尼采大肆嘲笑。長年下來尼采與伊莉莎白兄妹兩人一直衝突不斷,最後大多是以和解告終,但這次的分裂則要到尼采發瘋後兩人才得以再次團聚了。這時尼采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使得他根本無法進行一些較長期的寫作計畫。
在1887年尼采發表了《道德譜系學》一書,引發了相當的爭議。在這幾年裡尼采持續接觸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響。《偶像的黃昏》與《反基督》兩本書都在1888年完成。這時尼采的健康狀況稍有改善,1888年的夏季裡他都保持旺盛的寫作精力。尼采在他44歲生日時決定替自己寫下一本自傳《瞧!這個人》,尼采在這本自傳中希望讀者認識到自己獨特的一面。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開始顯露出一些精神狀況不穩的徵兆。在給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寫道:「我已經被該亞法(新約聖經中陷害耶穌基督的祭司)套上腳鐐了。去年我還被那些德國醫師長期折磨。威廉皇帝、俾斯麥、還有那些反猶太主義者都被廢止吧!」在1889年,尼采顯然已經完全發瘋了。在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於肺炎。
尼采的哲學思想都帶有批判性的風格,尼采最常受到的批評之一便是他「缺乏一套建設性的體系」。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認為哲學本身可以建構一套思想體系,他指出,許多以教條原則建構哲學體系的思想家,帶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見罷了。不過尼采也有一些帶有建設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說以及永恆輪迴,尼采認為超人是人類以及個人可以靠著自己力量達成的一個目標。
《快樂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裡最龐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書,尼采繼續使用格言的風格寫作,這本書也包含了大量的詩句,多過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本書的主題是頌揚生命的快樂,並且將美學的樂趣以一種輕鬆的哲學風格帶入生命中。尼采提出了永恆輪迴的理論作為例子,純粹以一個人的生命來考量一個人應該要採取怎樣的行動。這與基督教傳統主張的死後生命——亦即人可以犧牲當前肉體慾望以換取長久心靈平安喜樂——不同。
不過,《快樂的科學》最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這個說法,這代表了尼采試圖以自然主義與美學取代宗教傳統的概念之一。
在1883-1885年間完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作格式相當獨特,尼采使用了一種哲學小說風格的寫作方式,類似於新約聖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相當類似於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裡的語調,經常以自然現象作為修辭和講述故事的手段。尼采在這本書中正式提出了永恆輪迴的理論,並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這個詞,尼采在之後所有的作品裡都使用了超人這個理論。
1886年出版的《善惡的彼岸:未來哲學的序曲》許多哲學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識」、「知識」、「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評這些傳統概念是沒有足夠證據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來解釋人類的行為,認為那是「超越善與惡的」,否定了人類世上存在著一套普世的道德。貫徹了道德相對主義的論點。
1887年出版的《道德譜系學》證明當代道德觀的最初起源根本沒有半點道德根據,殘酷的權力鬥爭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他描述了位居社會底層的成員對於那些強大、富有而高貴的上層成員的「怨恨」。貴族成員們是以「好/壞」作為價值的區分標準,認為他們在社會中所佔的優勢證明了他們自身的優越,並且藐視那些底層的成員。
而奴隸們則發現,他們無法面對自己被強者征服的事實,於是構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復仇」,將那些強者描述為「惡」、並將他們自身描述為「善」,也因此建構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觀,透過這套道德觀,無能而軟弱的成員才有資格住在地球上。
《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尼采舉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書、保羅、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軍,認為那些都屬於奴隸道德中的怨恨,認為基督教企圖鼓吹軟弱和不健康以犧牲掉那些更強壯的道德。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這個人》凸顯了尼采在研究各種哲學傳統上的計畫,試著將許多他的哲學思想與他的身體外貌相連結,最後一個章節則名為「為什麼我是一個宿命」,尼采在書的結尾告訴讀者,「永恆輪迴」以及「對所有價值觀的重新評價」是他哲學研究的中心。
尼采:
1.
“生命,是獲取知識的工具”,只要秉持這個原則,我們不僅會勇氣百倍,同時還能盡情生活和開懷大笑!
2.
智慧願我們——勇敢、無憂、矜高、剛強;智慧,她是一個女人,永遠只愛著戰士。
3.
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
4.
盲目地一味勤奮,的確能創造財富和榮耀,不過,許多高尚優雅的器官也同時被財富和榮耀給剝奪了。
5.
真正的男子渴求著不同的兩件事:危險和遊戲。
6.
當我們疲倦時,我們就會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襲擊。
7.
沒有哪個勝利者信仰機遇。
8.
強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種已實現的快樂,對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奮作用。
9.
人因夢想而偉大。
10.
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
11.
許多人浪費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們心願的機會。
12.
誠實是一座階梯,也是達到認識之前的手段之一。
13.
人才出於貧寒家庭,蓮花開在死水。
14.
害蟲叮人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因為它們要維持生命。批評家也一樣,他們需要我們的血,而不是痛苦。
15.
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16.
在所有的禁慾道德裡,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視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惡魔化。
17.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麼?
18.
人是條污穢的川流。要容納一條污穢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
19.
聰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麽也不會失去。
20.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21.
那不能殺死我的,使我更堅強。
22.
自由的保證是什麼?是對自己不再感到羞恥。
23.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24.
創造了這個有價值的世界的是我們!
25.
道德有兩種: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謙遜而服從者曰奴隸道德。
26.
道德使人愚昧。
27.
你們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樣?你還沒有找尋你自己:你只找到我。
28.
你的良知在說什麼?——你要成為你自己。
29.
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30.
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
31.
愚昧無知是一切痛苦之源。
32.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33.
一個偉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擠、壓抑、甚至被人斥為譁眾取寵而陷於孤獨中。
34.
在極端痛苦中,一個靈魂為了承受這份痛苦,將會發出嶄新的生命光輝。就是這股潛力在新生命里的發揮,使人們遠離在極端痛苦時燃起的自殺念頭,讓他得以繼續活下去。他的心境將別於健康的人,他鄙視世人所認同的價值觀,從而發揮昔日所未曾有過的最高貴的愛與情操,這種心境是曾體驗過地獄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獨有的。
35.
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深入惡中。
36.
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
37.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
38.
人類唯有生長在愛中,才得以創造出新的事物。
39.
最危險的健忘,剛開始他們忘記去愛別人,最後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值得去愛的地方了。
40.
只愛一個人是一種野蠻的行為,因為其他人就因此而犧牲了。對上帝的愛也是這樣。
41.
一段不幸的婚姻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友誼。
42.
在認識一切事物之後,人才能認識自己,因為事物僅僅是人的界限。
43.
頑固不化,比謊言更是真理的敵人。
44.
偉大的真理,是供人批判,而不是供人膜拜的。
45.
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祇是為了隱藏自己。
46.
當心!他一沉思,就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他自省:他隨時準備要說謊。
47.
完全不談自己,是一種甚為高貴的虛偽。
48.
習慣,會使我們的雙手伶俐,而頭腦笨拙。
49.
地球有皮膚,而它的皮膚病之一就是人。
50.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51.
哪裡有統治,哪裡就有群眾;哪裡有群眾,哪裡就需要奴性;哪裡有奴性,哪裡就少有獨立的個人。
52.
誰要學習飛翔,必須先學習站立、奔跑、跳躍和舞蹈:人無法從飛翔中學會飛翔!
53.
我學習過走路,從此我讓自己奔跑;我學習過飛翔,從此我能就地飛走,而不願首先被推送。我現在輕鬆自如,我現在飛翔,俯視下方,現在有個神明在我內心舞蹈。
54.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慾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55.
讀書給我更多的憩息,引導我散步在別人的知識與靈魂中。
56.
不能毀滅我的,能磨練我,使我堅強茁壯。
57.
人們不相信聰明人會做蠢事:人的權利竟喪失到了如此地步!
58.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瞭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59.
使人們服從道德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奴性,虛榮,自私,陰鬱的熱情,聽天由命或孤注一擲。服從道德,恰如服從一位君主,本身並無道德可言。
60.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
61.
不要再把頭埋進天堂這類東西的沙灘裡,而要使頭自由,使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造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