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提高自己的教養

歌德啟迪9
Beethoven - Quintet in E flat for piano and winds, Op. 16 (1/2)
李鈞震11.3.2008
1.     自己如果不心懷好意,就無法感受到別人的好意,甚至還會誤解了好意的意思。
2.     維持和平有二種力量,就是正義與禮節。正義,會促使應做的事被完成;正義,是一一地計畫,是果斷的。
3.     所有的法律,在社會及人生的活動中,都是試圖接近道德社會秩序的目的。
4.     對無罪的人,應該給予釋放與賠償;對受誘惑的人,應該給予同情;對有罪的人,應該給予公正的懲罰。
5.     政治家最高的智慧表現,就是必須不能使雙方被毀滅,進而緩和化解其鬥爭。這只有接受嚴格教養的人,才做得到。
6.     不管過去、現代、未來,只要認真地深入問題的核心,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挫折。但是,只有不畏懼困難的問題、勇敢面對問題的人,才能在前進中,提高自己的教養,並感覺到快樂
7.     我們只能看見已經知道或理解的事,但是有些擺在我們眼前,天天看到的事,會隨著我們知識與教養的提高,而重新地認識他們。也就是說,智慧與無知,往往是只隔著薄薄一張紙的距離,而人們歷經千辛萬苦,就是要大膽地突破這個距離
8.     自然,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他經由不為人察覺的努力,將最簡單的素材,雕刻成最雄偉的對比,完成最偉大的藝術品,給予這些作品最嚴謹的輪廓。自然,等待有教養的人去發掘它,去感受其中的驚奇。

青年人的生活

歌德啟10
Beethoven - Quintet in E flat for piano and winds, Op. 16 (2/2)
李鈞震11.5.2008
1.     歷史學家的義務是,區別真實與虛偽,確實與不確實,曖昧與否認
2.     大多數的青年,已經完全適應時代的潮流而無法自拔了。於是,我不斷地想促使別人注意的動作,就是給予他們每人一個槳,並不是為了讓他們順從海浪的反覆無常,而是為了讓他們依自己的見識及意志與海浪搏鬥。
3.     我同情法國革命,我不贊成專制政治,我確信任何的革命過程中,國民是無辜的,政府才是有罪的。政府如果能做到經常性地公正,經常性地覺悟順應國民的意願,適時地改善,國民必然不會強行抵抗,更不會發起全民革命。
4.     我非常喜歡期待未來的所有改善。但是,一切的暴力事件、出乎意料的事件,卻完全違反本性,因為那是不自然的。三月種了玫瑰,要等到六月玫瑰花才能帶著濃郁的香味怒放,那是無比的幸福,但是,如果無法耐心等待最後一刻的人,最好還是去溫室看看現成的玫瑰花就好了。
5.     氣宇恢宏的天才,一直想超越他自己的世紀
6.     人類如果不知道要不斷地求知、求進步,那我們全部都會因過去而生,因過去而毀滅。
7.     真理,違反我們的生物本性。真理,要求我們應該認識限制我們自己的東西;而錯誤,則諂媚我們,並告訴我們不會受任何限制。
8.     即使人們想試著反抗自然,但終究還是遵循自然的法則。即使人們想試著與自然對抗,但終究仍還是和自然相互配合地工作。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論叛亂

培根啟迪16
Haydn : String Quartet op. 64 (no.4, no.5 & no.6)
李鈞震5.31.2008
1.     謠言,彷彿是歷史上眾神叛離的遺物,的確,謠言,事實上就是,即將來臨的叛亂序曲。
2.     國家制定出了最好的政策,本來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情,應該得到最大程度的歡迎,但卻往往遭受惡意的曲解和中傷。這就是表明了,有很大的忌妒與怨恨存在。當人們開始對統治者有極大的不滿時,無論他的舉動是好還是壞,都一定會使他受到指責。
3.     不要認為謠言是動亂的標誌,就用十分嚴厲的方法去壓制它,這反而會適得其反。事實上,對這些謠言充耳不聞,才是制止的最有效方法;大張旗鼓地禁止謠言,會使疑慮散播得更快、更持久。
4.     領導者,本來就應該是民眾的父母。如果領導者自己也結黨成派,偏袒一方,那就彷彿是一隻因負荷不均衡而要傾覆的船。
5.     當衝突、爭吵、紛爭以及派系之間的鬥爭公然放肆地進行時,也就表明政府的威信已經蕩然無存了。
6.     確實有一些公務人員,他們堅守崗位,但是對長官的命令只是解釋,而並不執行。
7.     當民意代表與學者,漠視憲法的人權保護與制度時;當律師與檢察官,都無力伸張正義時;當記者與宗教權貴,都受不了簡樸生活時;當政府官員自己知道沒有學問,卻不知恥地戀棧權位時以上任何一點形成時,這個社會必定動盪不安,百姓必定沒有好日子過。
8.     老子說:社會動盪的時候,可以看見誰是忠臣。當軍隊潰散的時候,特別容易見到人的本性,有人會堅持說真實而正義的話,卻往往被大眾認為是盲目或精神有問題,只有時間能證明,這樣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9.     有知識的人,喜歡與人做良性的競爭,他的說話始終高雅,他的言行舉止始終保持紳士風度,並且堅持和平的結果。沒有知識的人,不喜歡公平的競爭,他們總是用謠言或不真實的話來打擊對手,達到奪權的目的;然而,沒有知識的人一旦得到了權利,他仍然不會得到知識,也不會帶給人民任何的好處。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乘桴浮於海

論語公冶長2
Les Passions - Montauban - Vivaldi
李鈞震2.02.2008
孔大師一一點名課堂上同學的表現,同學中,有人不服氣,問孔大師說:「你常常稱讚冉雍,可是,那個人做人做事或許抓得到重點,但是他不太會說話」。
冉雍聽了沒有回答。孔大師說:「幹嘛要口齒伶俐呢?老是用口才跟別人對抗,只會經常得罪人;人如果沒有抓到做人做事的『重點』,光靠嘴巴厲害沒有用
孔大師手揮向漆雕開,說:「你應該可以去作公務人員了。」
漆雕開說:「我對這件事情不夠有自信。孔子聽了很開心」。
為什麼呢?孔子應該覺得漆雕開那個人非常「了解自己」,雖然目前為止可能還沒有辦法完全「說到就做到」,但是了解自己的人,是最有前途的人,所以孔大師很開心。
孔大師接著說:學問、道理,如果沒有辦法完全印證、實驗或實現出來,那就應該出國考察、觀摩。如果我要出國考察,子路會跟我去嗎?
子路聽到,當場覺得好高興,孔大師說:子路武功、勇氣都比我厲害,可是,沒有別的長處了。哈哈!
子路不知心中做何感想。子路會想:「老師跟我開玩笑,我是文武全才」?還是覺得「被老師羞辱了,下次不來上課」?或者,子路想:「其實所有學生,老師最喜歡我,才會點名教我陪他出國玩,至於我有沒有學問道德,其實並不重要,總之,老師跟我最麻吉」?
孔大師的學生也有權貴,孟武伯是魯國的一位部長,他代替同學子路問孔子:「子路做人做事抓得到『重點』嗎?」
孔大師說:「我不知道耶!」
孟武伯又說:「老師怎麼可能不知道,趕快說!」
孔大師說:「子路那個人,擔任一個大國家的軍事後勤主管,應該還可以;是不是非常地專業,不確定。」
孟武伯又問:「冉求怎麼樣呢?」孔大師說:「冉求做個縣長還不錯;但,是不是所有的重點都能夠掌握呢?也還不知道。」
孟武伯又問:「那公西華怎麼樣?」
孔大師說:「他應該可以做外交官;但還不知道到底能掌握多少重點?」
孟武伯想挖角,不斷打聽到底各個同學的實力怎麼樣,孔大師認為這些人都非常有才華有能力,但是實務上到底能不能掌握到重點,要實際給他們機會去做才知道。
說到這裡,孔大師就對子貢說:「你老實說,你自己跟顏回比比看,誰比較厲害?」子貢說:「我哪敢跟顏回比,顏回可以舉一反十,老師講的道理,我如果可以多推測一步就不錯了」。
孔大師說:「你講得沒錯,你不如他,不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人以口給(3),屢憎(4)於人。不知其仁(5),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6)。」子說(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8)。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9)。」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0)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11)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2)?」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13)也,吾與女,弗如也。」
【解釋】
(1) 雍:姓冉,名仲弓
(2) 佞:伶牙俐齒
(3) 人以口給:用口才跟人家對抗,指打口水戰。禦,防禦,指應答。口給,口才。
(4) :可惡、討厭
(5) 不知其仁:不知道做事情的重點
(6) 信:自信、信用
(7) 說:喜悅
(8) 乘桴浮於海:坐竹筏航行於海上,意思是去國外看看。
(9) 無所取材:沒有別的長處了。材,長處。
(10)賦:兵,軍事糧草。
(11):管理之臣
(12)愈:勝
(13)弗如:不如、比不上

論發怒

培根啟迪15
Haydn : String Quartet op. 9 (no.1, no.2, no.3)
李鈞5.26.2008
1.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要含怒到日落」。對於怒氣,我們必須從程度時間這兩方面加以限制。
2.     怎樣調節與克制發怒的天性與習慣?我們要針對的發怒的結果以及對正常生活的破壞,做出認真的反省紀錄。怒氣就好像坍塌的建築物,落在地上,將自己摔得粉碎。「要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無論誰失去了忍耐,就會丟掉靈魂。人絕對不可像蜜蜂那樣愚蠢:在螫人的傷口上,留下了自己的性命。
3.     發怒,無疑是一種卑下的性情,兒童、老弱殘病是最容易受「發怒」擺布的。而且,它又常常出現在這些人內心最脆弱的時候。
4.     怎樣才能終止發怒的行為?人之所以發怒,主因有一、對外界的傷害過於敏感,所以「懦弱的人」一定會經常發怒。二、當人把自己受到的傷害,看成是極大羞辱的時候,就會更加地發洩怒氣,因此會做出莽撞的行為,「有勇無謀的人」一定經常發怒。三、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名譽受損時,他也會大發雷霆,人往往不了解,因為自己過於愚蠢,名譽才容易受損,也因為愚蠢,而會特別介意自己的名譽,所以,「愚蠢的人」一定會經常發怒。
5.     平息發怒最好的方法,就是為自己「爭取時間」,相信報復的時機還沒有來到,但是,已經在視野範圍內了。這樣,他就可以安靜地、默默地加強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等待時機成熟,而不至於當場發作。
6.     一個人如果想在發怒時不至於闖禍,就必須格外小心:一、說話不要太尖酸刻薄,惡意攻擊別人,應該抱著老師指導學生的態度,諄諄教誨。二、一個人在發怒時,切忌揭別人的瘡疤。三、絕對不可以因為一時氣憤,而丟下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四、人人都應該培養一種以上的運動技能,在發怒的時候趕緊去運動一下。
7.     怎樣才能使別人發怒?或使他息怒?要想激怒別人,就應該挑他心情最差的時候;注意他能力與人品上最大的弱點
8.     只有「道歉」,才能止息別人的怒火。
9.     每天都有習慣認真思考「經典」內容的人,不容易發怒。
10. 經常情緒失控的人,你可以預測,他一定會做出更愚蠢的事情。言而無信、沒有道德感的人、沒有正義感的人,一定經常情緒失控,因為只要他吹的牛皮被戳破,他一定失控。
11. 情緒容易失控、發怒的人,一定會侵犯到別人的利益。唯一的例外是,學生因為勤奮學習而一時情緒失控,老師可以原諒,因為那是他的本分以及基本的修養。
12. 世界上有許多的宗教。基督徒必須特別注意,《聖經》上說:神是公義的神;發怒的神。當社會不正義的時候,神是會發怒的。
13. 崇拜孔子的人,必須認清孔子極度地厭惡懶惰與巧言令色的人。孔子也會發怒,特別是對言而無信的政客。
14. 沒學問的人與有學問的人,發怒的結果有極大的不同。沒學問的人發怒,容易犯罪,害人害己。有學問的人發怒,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好學。現在,正在發脾氣的人,必須想一想,你發的脾氣會不會讓社會大眾「好學」?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論遊歷

培根啟迪14
Joseph Haydn / Piano Trio No. 45 in E-flat major, Hob. XV:29

李鈞震5.23.2008
1.     遊歷,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教育」,對年長者而言則為一種經驗。如果沒有學會那個國家的語言而去該國,與其說是去旅遊,不如說是去求學。
2.     一個遠遊者,應該參觀的事物中,應該有博物館,來了解所在國家的歷史、文化;還應該參觀各教堂、寺院及其中的歷史古蹟;圖書館;學院;壯美的建築和花園,參觀當地上流人士經常光臨的戲劇院;參觀珠寶、服飾和各類珍奇標本。總之,要了解那個國家最優秀的文明和禮儀習俗。
3.     旅遊者,要帶很多介紹該國的書籍與地圖,保證隨時可以查閱相關資訊。另外,還必須堅持天天寫日記。
4.     在旅遊中,應該謹慎言行舉止,以免與人發生爭執。我們應該記住情人、飲酒、搶座位或出言不遜等等,都是發生不敬的根源。
5.     我們對於遊歷的國家,其政治制度、經濟環境、社會結構、文化特色、歷史名人,必須先研究清楚再出門,讓自己在身歷其境時,有敏銳的觀察力。
6.     旅遊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鍛鍊體能,增強肌肉呼吸的能力,充足的睡眠,切忌大吃大喝來傷害身體。
7.     旅遊之中,一定隨時攜帶筆記本,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做為改善自己與社會的重要參考。遊覽一個地方,如果沒有豐富自己的知識,與改善生活的習慣,那麼,旅遊只是為了縱慾,那純粹就是虛度光陰
8.     最具深度的旅遊,應該是對該國最有智慧的大師,其智慧的孕育過程,我們自己去經歷一番,感受大師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志氣,並且對自己的生活給予切實的檢討。
9.     許多人的旅遊經驗豐富,到每一個國家都瘋狂地購物或拍照,其實只是走馬看花,這樣的旅遊跟看電視差不多,沒有太大的意義。有的人雖然旅行的經驗不多,確很深入地研究各個國家大師的言論思想,他等於遊歷了世界與宇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