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º 23 - Op. 57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經在楚懷王執政時期擔任左徒(行政院副院長)。他見聞廣博,精神意志極強,熟悉治理國家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在內政方面,他與楚王謀劃商議國家大事,擬定政府應當發佈的政令;在外交方面,他負責接待賓客,應付各國諸侯。懷王十分倚重他。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階相同,他想爭得楚王的寵幸,心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委託屈原制訂國家憲法與相關法令,屈原寫好了草稿,但還沒有審定。上官大夫看到草擬的憲法,想要搶奪屈原草擬的憲法當成自己的著作交出去,屈原不肯給他。
於是,上官大夫對楚懷王進饞言說:「大王讓屈原制訂憲法與相關法令,大家都知道;每發布一項法令,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夠制訂這部憲法!』」楚懷王聽了很生氣,因而疏遠屈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原痛心懷王無法分辨是非,聽信上官大夫的話,被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讓偏頗扭曲的意見危害公眾利益,使品行端正的人無法在政府機關服務,所以他憂愁苦悶,沈鬱深思,寫出了《離騷》。
《離騷》的意思就是陷入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類靈魂生命的來源,父母,是人類肉體生命的根源。人類處境困頓時,會追念上天和父母賜與生命的意義。因此人在勞苦疲憊到極點時,沒有不呼喊上天的;在病痛悲傷的時候,沒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閒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屈原遵守正確的道理,耿直做事,竭盡自己的忠心和智慧輔佐他的君主,但是幼稚的小人卻離間他跟君主的關係,他的人生可說是陷入極大的困難之中。誠信被懷疑,忠誠反而被誹謗,誰能夠沒有怨恨呢?屈原的離騷就是滿懷悲憤而寫出的作品。
《詩經‧國風》恰當地描寫男女愛情,沒有太過煽情,《詩經‧小雅》怨憤諷刺時事,沒有破壞社會公平正義;屈原寫的《離騷》可以說兼有《國風》與《小雅》的優點。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離騷》朔及上古時代的帝王高辛氏,一路沿著歷史脈絡寫到春秋時代的齊桓公,中間歷經商湯、周武王執政時期,他用歷史事件來諷刺那個時代的政治。闡明學術理論與專業素養能夠解決各種問題的權威性,將治理國家的重點綱要,鉅細靡遺地解釋清楚。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他的文筆簡練,文辭用意深遠,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方正。他擷取的社會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小事,卻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大議題,他舉生活常見的人事物為例,闡述其中蘊含的深遠的意義。
他的志趣高潔,因此文學作品多引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一生堅守道理至死,毫不鬆懈。
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他在官場的爛泥巴裡打滾卻潔身自愛,他像蟬脫去外殼那樣超脫於污濁骯髒的權貴階級,他像浮游遠離灰塵污染生活在潔淨的世界之中,他沒有被流俗的污垢玷污,保持皎潔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由此可以推測,他的志向光明正大,足以與日月爭光。
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地。
屈原被免官之後,秦國打算攻打齊國,但是當時齊國與楚國合縱結盟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憂慮,於是叫張儀假裝自己被排擠離開秦國,帶著豐厚的政治獻金賄賂楚王,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張儀說:「秦國很憎恨齊國,而齊國卻與楚國合縱結盟。如果楚國能夠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送給楚國。」楚懷王起了貪念,相信張儀的話,與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臣到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之,大破楚師於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有六百里。」楚國使臣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被詐騙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發動大批軍隊攻擊秦國。
秦國出兵還擊,在丹水、浙水流域將楚軍打得大敗,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將領屈匄,奪取楚國漢中一帶的土地。楚懷王於是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國攻擊,在藍田一帶與秦軍作戰。
魏國聽到這個消息,派兵偷襲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聽到被偷襲的消息,心裡害怕,從秦國撤退。齊國由於怨恨楚國,不派兵援救,楚國的處境十分困窘。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袖,復釋去張良。
隔年,秦國割漢中的土地給楚國來講和,懷王說:「我不想要土地,我要得到張儀才甘心。」張儀聽了,說「用一個張儀來交換漢中的土地非常值得,我請求到楚國去。」
到了楚國,張儀又用豐厚的政治獻金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叫他去慫恿懷王的寵妾鄭袖做蠢事。懷王竟然聽信鄭袖的話,又把張儀放走了。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昩。
這時屈原已經被疏遠了,不在中央政府機關擔任要職,出使到齊國去了,屈原聽說國內的事,從齊國趕回來,勸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呢?」懷王感到後悔,派人去追趕張儀,卻趕不上了。
後來諸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了楚國的將軍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 !」懷王卒行。
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與懷王會面。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像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要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他說:「怎麼能斷絕與秦國的友好關係呢?」於是懷王決定去秦國。
懷王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從後頭竄出,斷絕他的後路,秦國扣留懷王,要求割讓土地。懷王惱羞成怒,不肯答應,逃跑到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他,將他遣送回秦國,最後懷王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埋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足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行政院長)。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到秦國去,害懷王死在秦國無法回來。屈原也痛恨子蘭,他雖然被流放到外地,但仍眷念楚國的安危,惦記著懷王,盼望能再回到中央政府任職,他希望國君能夠覺悟,改革習俗。
屈原關心國君,一心使國家復興,他想讓國家轉弱為強的意願,在每篇作品中,多次出現。但是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所以不能夠回到朝廷任職,由此可見懷王始終沒有醒悟。
人君無愚智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國家領袖,不論他是愚笨還是聰明,賢能還是昏庸,沒有不希望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舉拔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但是結果卻是國破家亡的壞事一件接著一件發生,而幾代也遇不到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治理國家,這是因為國家領袖認為的「忠臣」實際上並非「忠臣」,他認為的「賢人」實際上並非「賢人」。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洩不食,為我心惻,可汲。王明,受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懷王因為無法分辨誰是忠臣,所以在家裡被寵妾鄭袖迷惑,在外交上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軍隊遭到挫敗,土地被分割,丟失了六個郡,自己也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瞭解人而帶來的災禍啊!
《易經》說:「井淘乾淨了,還沒有人來喝井裡的水,我心裡很難過,因為這口井的水是可以汲取飲用的(暗示自己是可以擔大任的人才)。君主明智,天下人都能得到幸福。」如果君主不明智,那百姓還有幸福可言嗎?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寫文章批評他,氣得半死,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聽了勃然大怒,因而放逐屈原。
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到汨羅江邊,披頭散髮沿著水岸邊走邊吟詩,面色憔悴,身體消瘦。漁夫看見了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呢?」
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是混濁的,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醉生夢死,只有我獨自清醒,因此被流放。」
漁夫說:「優秀的大人物,不會僵化於固定的想法或作法,能夠因應現實而變化。世人都是渾濁的,為什麼不隨這種潮流而推波助瀾呢?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吃他們的酒糟、喝他們的淡酒呢?為人麼要堅持寶玉般的情操而惹上自我放逐的災難呢?」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塵;身為人類,怎麼能夠讓潔淨的行為被黑暗的社會污染呢?我寧可跳入江中,葬身魚腹,也不願意讓內心光明潔白的意志被世俗的污垢弄髒啊!」
屈原寫下《懷沙》這篇詩後,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而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弔屈原。
屈原去世之後,楚國陸續出現宋玉、唐勒、景差這些人,都愛好文學,以善於作賦被人稱道;他們的文筆都效法屈原優雅的風格,但是不敢像屈原一樣秉筆直諫,從此以後,楚國愈來愈衰弱,領土一天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亡。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 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
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我到長沙,經過屈原投水自沈的地方,一想到他的為人,不能不傷心落淚。
後來我看見賈誼憑弔他的文章,他責怪屈原,以他那樣的才能去周遊各諸侯國,那個國家不想聘請他呢?而他卻偏要選擇自殺的道路!我閱讀賈誼的《服鳥賦》後發現,賈誼將人活著的價值與死亡的意義看得同等重要,將失去官職與獲得官職看得很輕,體會到這一點後,悲傷的心情又釋懷了。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屈原的優點是見聞廣博,精神意志極強,熟悉治理國家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他的缺點是,缺乏運動的習慣,沒有精通武術。
2. 人類只要沒有「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並重,很容易就身心失去平衡,特別是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時候,非常容易就沮喪、懷憂喪志、自暴自棄。
3. 陳水扁坐牢之後,為什麼無法專心研究國際學術論文?為什麼身心都出狀況?吳淑珍為什麼年老生病了還貪財、收政治獻金?主因都是:沒有五育均衡並重,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
4. 陳冲、劉兆玄、施顏祥、周美青……有沒有五育均衡並重?有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絕對沒有!
5. 德,就是頂尖的專業素養;智,就是博學多聞、歷練豐富、開荒拓土的能力;體,就是專業的運動專長能力;群,就是親自組織領導社會公益社團的能力;美,就是各種精緻藝術的表演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