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論節制之德

亞里斯多德啟迪34
1.        我們必須對快樂性質給予明確的定義,因為快樂是「節制之德」以及其他與節制相反的德性活動的材料。
2.        喜歡在公共生活上或是在學問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便是「靈魂快樂」的一種實例熱衷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與學問的人,他會對他所喜愛的事情感到愉快,但並沒有物質方面愉快的感覺。他所感覺的是一種精神或理智的愉快。
3.        我們不討論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或學問快樂的人,是有節制或無節制。我們也不能把節制與不節制,用在那些不是追求肉體快樂,而是追求他種性質快樂的人身上。譬如有一種人喜歡編造故事,並荒廢自己的時間討論八卦是非,我們稱這種人喜歡空談或饒舌者,但我們不能稱他為無節制的人。
4.        「節制之德」所節制的,雖然不完全是,但是主要的還是在節制感官的快樂。有些人喜歡看彩色的東西或圖畫,在這方面無所節制或不節制;但同時我們可能設想,在這些事情上人感覺到快樂,有時過多,也時太少,有時可能適中。
5.        這在聽覺方面的快樂也是相同的。人很可能對於音樂或喜劇有出乎尋常的喜好,可是沒有人會稱這類的人是在聽覺方面不節制;如果這樣的人在音樂、聲樂方面聽得過多或過少,我們也不會描寫他是有節制或沒有節制。同樣的原則適用於嗅覺方面的快樂;除非在嗅覺方面的快樂附帶著別的聯繫。
6.        某人喜歡聞一聞蘋果或玫瑰花一般的香味,也不能稱他為無節制的人。但如果他呼吸廚房裡酒菜的氣味的話,他很可能被稱為不節制的,因為這些味道是可以激起他的食慾的。不但是貪食的人如此,凡是人在飢餓的時候都喜歡聞食物的味道;再說對於飲食味道的喜好,這是貪食者的一個特性,因為這種人心思所在的只是「飲食」。
7.        與節制或不節制有關的各種快樂,這一類的快樂,下等動物也有份的。對感官的快樂產生不節制的行為,不符合做人的道理,比較屬於動物的行為所以人重視感覺上的快樂勝於一切,便是一種粗野的行為,與禽獸差不多了
李鈞震:
1.     喜歡在公共生活上或是在學問方面有卓越的成就的人,便是追求「靈魂快樂」,他們可以享受一種生命成長的快樂。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一定會有「靈魂快樂」,除非他也追求社會正義的實現專業素養的提升
2.     所以最近六十年以來,不斷在為民主、自由、人權奮鬥的人,他們的靈魂比較快樂;相對的,獨裁者蔣經國踐踏人權的共犯,他們的心靈比較苦悶,甚至有憂鬱症(也許有物質財富),例如:曾經在「警備總部、波士頓通訊……」工作過的所有特工。
3.     台灣的紅衫軍,就是一種體悟到過去自己錯失「為民主奮鬥」的經驗,為了重拾失去的心靈快樂,他們必須「反貪腐」,那時期他們確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但是隨著阿扁坐牢以及馬英九必須為國民黨「黨產」、「夢想家」…負責,但是紅衫軍族群卻又缺乏繼續「反貪腐」的道德勇氣,因此陷入更大的憂鬱症當中。
4.     在台灣有國際學術地位的學者,不見得有權力或社會地位,但是心靈比較快樂;許多寫不出國際學術論文的大學教授,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努力與國民黨權貴階級掛勾,充當政治打手,甚至擔任官員、立委、黨工……,雖然獲得社會光環,但是沒有真才實學,權力與實力嚴重不相稱,其實內心更苦悶,這些人都必須學吳育昇到旅館發洩、狂歡一番,否則精神壓力太大。但是之後會陷入更大的苦悶,因為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5.     人類並不是心裡想要「有節制」,就可以做到。「節制之德」所節制的,主要的還是在節制感官的快樂。人類必須具有相當的「理性能力」,才有可能產生「節制」的能力;吝嗇、小氣、補泳褲、保黨產,也是一種不節制的表現。
6.     大學教授應該是社會當中知識水準比較高的人,如果他們缺乏憲政常識,不知道要公開譴責國民黨的黨產,因此失去社會正義感,不論黨政關係多好,他們必定心靈枯竭,經常情緒失控。
7.     人類只有博學多聞,同時具備專業素養,才會具有相當高的理性程度;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習慣的人,他的理性程度才可能不斷提升,也因此才能產生「節制」之德。
8.     失去理性的人,很容易失去節制的能力,因此容易危害社會與自己。政客握有公權力,一旦失去節制能力,必定發生慷「公家經費」之慨,浪費公家資源、公器私用、圖利特定對象,例如「夢想家」事件、馬政府新聞置入性行銷、行政不中立……。
9.     台灣的多數新聞記者,追求美食、嫁入豪門、股市內線交易、拜金主義,他們大多數享受不到「心靈的快樂」。台灣多數的政黨黨工也是如此。許多社會知名人士,是否以博學多聞,具備某種專業素養,並且終生多元學習而聞名於世?例如余光中,如果看不懂光電效應、量子力學,沒養成多元學習的習慣,心靈必定不會很快樂。
10. 並不是音樂家、藝術家、宗教家就可以擁有「靈魂快樂」,所有人類都一樣,博學多聞,同時具備某種專業素養,並且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習慣的人,才可能獲得「靈魂快樂」。所以愛因斯坦心靈的快樂,一定遠勝過當時的教宗。
11. 音樂家如果只懂音樂,股票分析師如果只懂股票,政客如果只懂包裝形象,牧師只懂新約聖經,翁啟惠如果只懂生化科技,和尚如果不具備專業證照……,他們就得不到心靈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