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惟仁者宜在高位

孟子啟迪85
離婁章句上   
Dvorak - Serenade for wind, cello and doublebass Op.44 1/2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所以說,要堆高,必須藉著丘陵的地勢往上推高;要深鑿,必須順著河谷往下鑿深。政客施政如果沒有先藉著聖賢大師的哲學,哪能算有智慧呢?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所以能夠身體力行慈悲寬大的人,才比較適合當高官;如果殘暴無知的人有了權力高位,一定會散播糟糕的有害政策給百姓。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國家領導人沒有按照「道理、理性、專業」在決策,下面的官員一定不會遵守法制,去盡忠職守。於是政府的一切施政,沒有人會信守專業道理,公務員都不遵守法制、專業;領導人沒有正義感,底下公務員就會貪贓枉法,國家還能存在就是奇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所以說,城牆不完整,軍備不充足,並不是國家的災難;田野不開墾,財政困難,並不是國家的災害。領導人不遵守憲法,部會首長沒有專業素養與知識水準,就會產生許多投機取巧的惡人,國家滅亡就在眼前了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洩洩,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詩經大雅篇說(諷刺周厲王),『上天要顛覆周朝,臣子不應該打混、若無其事』。洩洩,就是打混摸魚得非常厲害的意思。
官員幫忙國家領袖,卻不堅守社會正義與政治倫理;官員平日生活糜爛、違憲;官員講話,都不根據學術或聖人哲理,一切就都會相當的糟糕。
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所以說,對國家領導人的缺失加以指責,這就是官員對職責的「恭」;講解清楚完善仁慈的政策,阻止領導人產生邪惡的心,這就是官員對職責的「敬」;這樣國家領導人就不會被百姓批評為「賊」。
參考資料: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
Holst-Planets Suite-Mars-Proms 2009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楚武王侵襲隨國,派遣薳章去向隨國要求議和,談判期間,楚國軍隊駐紮在隨國的這個地方,伺機進攻。隨國派少師主持和談。
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楚國大夫鬬伯比對楚王說:「我們沒有達成控制漢水以東諸小國的目的,是當初擬定的戰略錯誤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配備強大武器,用武力逼迫他們,他們害怕,只好同心協力來對付我們,結果變得沒辦法離間他們。
漢水以東的諸國,隨國最大。隨國要是驕傲了,必然會拋棄那些小國。小國離開隨國,對楚國有利。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您下令軍隊演出一副疲弱不堪一擊的樣子,讓少師產生匹夫之勇。」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王毀軍而納少師。
楚國大夫熊率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用?」
鬬伯比說:「這是為了以後打算,因為少師比季梁更得到隨國國君的寵信。」楚王聽鬬伯比的建議,下令軍隊演出一副疲弱不堪一擊的樣子,接待隨國特使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
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少師回到隨國後,請求隨王下令軍隊追擊楚軍。隨國國君正要答應少師的請求時,季梁出面勸阻他:「上天正福佑楚國,楚國軍隊演出疲弱的樣子,是為了誘騙我們上當的!王何必這麼急呢?
我聽說小國能夠抵抗大國,一定是小國掌握比較多治國的道理,而大國荒淫無度。所謂治國的道理,就是執政團隊對人民忠誠,對鬼神信實國君施政想的都是如何對人民有利,這是忠誠;祭祀官員對神明的報告都真實不浮誇,這是信實。
現在百姓生活困難,而君主只顧著自己的私慾,祭祀時,祝史的祝詞虛報政績功德,欺騙鬼神,我不知道這怎麼可以成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
隨國國君說:「我們祭祀用的三牲,都是純色、肥美的全豬、全牛、全羊,祭祀用的黍稷也豐足齊備,怎麼能說對鬼神不信實呢?」
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
季梁說:「人民是神明保佑的主要對象,因此,古代聖明的君王先服務好人民、解決人民的問題,然後再致力於祭祀神祇
因此,奉獻犧牲時祝告神祇說:『三牲又大又肥。』這是向神明報告,目前人民的財力物力普遍富足,人民豢養的牲畜長得肥大並且繁殖得很快,沒有生皮膚病,各種牲畜都長得肥壯沒有殘疾。」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
在奉獻黍稷時祝告神祈說:『黍稷潔淨又豐盛。』這是對神明報告,春、夏、秋三季的農事都進行得順利,沒有受到損害,人民和睦,年成豐收。
奉獻甜酒時祝告神祈說:『香甜清冽的美酒。』這是對神明報告,君臣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沒有邪惡的心思。祭品形容為芳香的意思是,祭祀者沒有誣陷他人、阿諛諂媚的邪念
故務其三時,脩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所以,執政團隊要全力以赴協助人民春、夏、秋三季的農事,教育社會大眾,使父親公正且行為合宜,母親慈愛,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對兄長恭敬,子女孝順父母,家族文化從高祖到玄孫逐漸進步,用這樣的誠心去祭祀神祇,人民自然齊心協力,神明也會賜下的福氣保佑我們,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
現在人民都擔心自己的前途不保,鬼神失去內心牽掛的信徒,您光是拿出豐盛的祭品,哪能求得到什麼福氣呢?您還是先修明政事,繳出政績,親近友邦。這樣也許可以避免禍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隨國國君聽了這些話,心理害怕起來,於是修明國內政事,楚國也就不敢隨便攻打隨國了。
參考資料: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徒善不足以為政


孟子啟迪84
離婁章句上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izet: Symphony - PrêtreWPh(2007Live)
孟夫子說,以離婁先生眼睛的明銳,公輸子手藝的巧妙,若不用圓規與尺,也不能做出方正、正圓的東西。以師曠大師的耳朵音感,如果沒有發明出作曲的原則,也無法創作出各種曲調;以堯、舜的人生哲學,如果施政沒有確實把握「慈悲寬大」的重點與政績,也無法管理好社會問題。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如今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表面上雖然有愛民親民的口號,但是人民卻沒有實質上受到照顧,因此這些政客無法成為典範,他們沒有確實的施行聖王們的哲學。
所以說,只有虛空的善心,卻沒有實際作為,不可能有好的政績與政策;只有好的制度、法律,政客卻沒有真實的善心,好的法制也不可能自己實現。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詩經大雅篇上說,『遵循已經有的典章制度,不要忘記,也不要犯錯。』遵守聖王的原則而犯錯的人,是不會發生的。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
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偉大的人雖然已經盡了最大的眼力去觀察,還需要以「尺、圓規」作為衡量的工具,才能更精準地畫出方與圓,製作出精緻細膩的物品,如果沒有用「尺、圓規」作為衡量的工具,縱使有好眼力也做不出實用的物品;
偉大的人雖然已經用上全部的耳力,還需要作曲規則的幫助,來更準確地表達喜怒哀樂的曲調;如果作曲沒有依據樂理,光憑耳力是做不出好聽的曲子。
政客施政用盡全部心思,又配合寬大慈悲的政策,這樣完善寬大的施政就可以徹底貫徹了。
註:孔子時代,所謂的「仁」,指的是做事情的『核心、重點』;經過約一百年,孟子時代的「仁」,指的是『寬大慈悲、福國利民』的施政
參考資料: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原道(二)


韓愈
Beethoven Symphony No 8
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
五帝和三王,他們受世人讚揚的政績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優秀的領導人。夏天穿粗麻布衣服,冬天穿皮襖,口渴了飲水,肚子餓了吃飯,這些事情雖然不同,但做事情很明智卻是一樣的。
現在老子學派的人說:「現代社會何不改回到太古時代那樣,領導人不要管太多事,讓百姓自由發展呢?」
這好像指責冬天穿皮襖的人說:「幹嘛不穿麻布衣呢?做麻布衣比做皮襖容易啊!」責備肚子餓而吃飯的人說:「你幹嘛不喝水呢?喝水比煮飯容易啊!」
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禮記》說:「古代優秀的人物,想要在國際上發揚美好的道德必須先做好治理國家的行政工作。要做好治理國家的行政工作,必須先管理好家庭。要管理好家庭,自己必須先接受教育訓練。教育訓練要獲得成果,學習者一定要內心的思想端正。學習者內心的思想要端正,一定要先誠實地面對真實。」
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因此,古代認為,內心思想端正、能夠誠實地面對真實的人,是將對人類社會有作為的人。
現在崇尚老子、佛教學說的人,也想治理人類的內心思想,他們認為端正思想的方法就是不要管天下國家的公共事務,廢除社會規範;兒子對待父親,不需要扮演好子女的角色,臣子對待君主,不需要扮演好臣子的角色,人民對待君主,不需要做好人民的本分。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之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孔子撰寫《春秋》,中原地區的諸侯如果按照野蠻民族的風俗行事,就將他們看成野蠻人;野蠻民族如果能按照周朝的憲法生活,就將他看成周朝文化的人。
《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但是卻沒有落實憲法的精神,還不如中原地區雖然偶爾沒有君主,但是社會一直保直憲法的文化根基。」
《詩篇》說:「要攻打西北方的戎狄,要懲罰南方的荊、舒。」現在卻把野蠻民族的風俗,置於周朝大師的教育文化之上,這不是叫大家都變成野蠻人嗎?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儒家大師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無私地愛所有人,稱為仁愛(仁),恰當實踐仁愛的行為,稱為正義(義);依據仁愛與正義而發展的理論稱為道理(道),讓人無須外力要求即能自動遵循「道理」的文化素養稱為品德(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大師撰寫的教材有《詩》、《書》、《易》、《春秋》;大師制訂的規範有《周禮》、音樂、刑法、政治;當時社會的人民分為士、農、工、商;社會各位階的關係分為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衣服有麻布和絲綢二種,住宅分為宮殿和一般的房子;食物包括粟米、果蔬、魚肉;大師的道理清楚易懂,教育社會大眾十分容易。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因此用大師的「道理」自我要求,個性就變得和順而吉祥;用大師的「道理」來對待人,就能做到仁愛而公正;用大師的「道理」來涵養內心,就能做到內心和氣而平靜;
用大師的「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不會有什麼事情處理得不恰當。在大師「道理」的運作下,人類的情感得到滿足,生命可以安享天年;祭祀能感動天神,祭祖廟能使祖宗獲得享受。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有人會問:「你說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我說:「我說的道理,不是老子和佛教的理論。」堯將這個道理傳授給舜,舜將這個道理傳授給湯,湯將這個道理傳授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將道理傳授給孔子,孔子將道理傳授給孟軻,孟軻死後,這個道理就沒有流傳下來了。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後來的荀況和揚雄,選擇性地吸收部分理論,沒有完全貫通,因此表達得不太清楚。在周公之前精通道理的人,堯舜禹湯文武都是國家領袖,他們以應用道理在施政上為主;在周公之後精通道理的人,都是扮演臣子的角色,因此他們以發表大量的學術理論著作為主。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既然這樣,要怎麼做才夠再次復興儒家大師的道理呢?答案就是:「佛老的道理若不加以堵塞,儒家大師的道理無法廣泛地流傳;佛老的道理若不加以禁止,大師的道理就無法施行。
國家政策必須要求僧尼道士還俗就業,燒毀傳播佛老教義的書,將他們的寺廟改為民宅,用大師的道理來教育引導他們,這些還俗的僧侶道士到社會工作與捐出來的廟產,能夠使鰥夫、寡婦、孤兒、獨居老人、殘障人士,生活都有保障,這樣就差不多算實踐大師的道理了。」
參考資料:
李鈞震:
1.        台灣近幾年,充分彰顯佛教的寺廟「廟產」實在過度驚人,動輒數百億,甚至在全世界各地大量購置土地,興建觀光度假寺廟,來供宗教權貴階級享用。
2.        台灣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主因是各宗教權貴階級貪得無厭,愛慕虛榮,善事做一丁點,然後用特權電視台與媒體廣為宣傳,來獲得更多無知富人的捐款,導致社會弱勢組織獲得的資助相對稀少。
3.        台灣的宗教權貴階級,絕大多數對台灣的運動、文化、藝術、學術與科技無太多的貢獻,只會宣傳「不勞而獲」的教義來斂財。還有許多宗教權貴階級(海濤……)違反環保與生態,胡亂「放生」,造成台灣原生物種的浩劫。
4.        獨裁者蔣經國統治時期,台灣的河川與山林生態遭到嚴重的破壞與浩劫,主因是各宗教權貴階級知識水準太差,不懂環保「道理」,間接幫助無知愚蠢的政客毀滅生態,尤其是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當時對環保幾乎無貢獻,只會累積廟產。
5.        在周公之前精通道理的人,堯舜禹湯文武都是國家領袖。他們的「專長」與「道理」也各個不同,因此能造福不同的時代需要,影響後世久遠。但是漢朝以後,所謂的「道理」只剩下四書五經,其他的領域的道理,都難登大雅之堂,這導致中國與亞洲的文化相當貧瘠,無法進步。
6.        唐朝的韓愈這一生,有努力宣傳醫學、天文學、煉鐵……等各種領域的「道理」嗎?沒有!這導致後世的讀書人大都是文弱書生,缺乏生活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擅長死背書,擅長說大話無實踐力,選擇性地吸收部分理論,這完全違背孔子的思想,但是他不自知。
7.        老子、佛教、基督教、醫學、科學、運動、藝術……都有「道理」存在,但是中國的讀書人絕大多數只會死背「四書五經」,缺乏國際觀與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余光中就是典範,活90歲了還無能力理解高中程度的化學。
8.        有巢氏,擅長建築,黃帝擅長紡織業,夏朝人擅長「農業」,商朝人擅長「商業」,周朝人擅長「管理、制度」,孔子擅長「教育」……每一個時代的領袖專長都不同,都有「道理」,其道理也都需要研發與傳遞,文化才能多元與豐富。獨尊儒術,是政治鬥爭下的白癡政策,跟2012年的證所稅一樣。
9.        每一個領域都有大師,跟著大師的「道理」去實踐與研發,人類一定會變得理性、思考細膩、心胸開闊、引經據典。但是,在台灣學歷高的政客往往驕傲自大,不遵照大師的道理,沒有專業技能,卻自我感覺良好
10.     學歷高的政客施政會無能,主因就是真的很「無知」,不遵照大師的「道理」去生活,不遵守專業規範,只會做表面功夫與作秀,沒有真才實學。台灣的道路大多工程延宕、偷工減料……主因就是主管沒有知識水準。
11.     桃園中正機場的管理,遠不如新加坡,主因是交通部高層與桃園機場的經營團隊,「道理」嚴重不如別人;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不如德國,主因就是經濟部與台電高層在那方面的「道理」不如別人;台灣無法像香港、倫敦、紐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主因就是財經官員懂的「道理」不如別人。
12.     政治大學的國際學術地位,遠不如台大、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原因很簡單,校長與教授們的知識水準比較差,道理懂得比較少,實踐道理的能力比較差,其實就是「品德」比較差,不是智商差。
13.     知識,就是力量;不是比賽死背書或學歷高低。誰能靈活運用知識?誰能遵守大師的道理?他不但比較專業,也比較有品德。
14.     馬政府的「政績」如果不如扁政府,就可以證明出馬政府的官員比較無能、無知、貪腐,「道理」懂得比較少,也等於證明出品德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