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論高官

培根啟迪3
Antonio Vivaldi, Concerto in la minore per due violini e archi
李鈞震4.25.2008摘要
1.     「高官」其實是三種奴僕:(1)君主或國家的奴僕。(2)名利的奴僕。(3)事業的奴僕。所以,他們是沒有自由的,既沒有人生自由,也沒有行動自由和時間自由,更無言論自由。
2.     用自由去換取權力,或者為了取得凌駕於他人之上的權力,而失去了「自我支配」的權力,這一種「欲望」真令人不可思議。要獲得高官的「過程」是痛苦與艱難的,但是,有人卻要用痛苦與艱難,去換取更大的痛苦與艱難;甚至,換取高官的過程是卑劣的,但有人也會用卑劣再次去換取卑劣。
3.     其實,高官的地位也是不穩定的,不是倒退,就是垮台,或者弄得聲名狼藉,這真是一場悲劇。
4.     高官們在願意退休時不能退休,而在應該退休時又不願意退休;他們總是不喜歡閒暇,即使某些人年老有病需要休養時,也是如此,就好比城市裡的老人,總是喜歡坐在家門口,而不願意回家裡面坐著一樣,儘管他老態龍鍾的舉止會遭到蔑視。
5.     某些權貴之人,總是要藉助於別人的稱讚,才能夠感覺到幸福的存在。因為,如果憑他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幸福就會蕩然無存。但是,如果他們用別人對他們的奉承來對待自己,並且也認為別人也如同他們那樣,想要獲得高官的地位,那麼,他們就會因為別人的議論或阿諛而感到幸福了。而事實上,內心的感覺並非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們是最後發現自己缺點的人,但是,畢竟是他們自己發現了自己的悲哀。
6.     那些官運亨通的人,他們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因為他們太忙碌了,整天處理著各種複雜的事務,而忘記了自己身體與精神上的健康。凡是大家都知道了而他本人到死都還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死亡對於他們來說是沉重的。
7.     一個具有高官地位的人,雖然方便做一些善事;但也很方便做一些違背良心與道義的事,因此,有高官地位的人多半是社會的禍根。

論死亡

培根啟迪2
Alessandro Marcello, Concerto in re minore per oboe e orchestra
李鈞震4.22.2008摘要
1.     成人對死亡害怕的心態就好比小孩子在黑暗中行走一樣,而且那些與鬼神有關的故事會加劇這種與生俱來的恐懼。當然,還是有人能夠冷靜地看待死亡,把它看做是罪孽的報應。
2.     呻吟與痙攣,逐漸改變的面目,以及親友們的哭泣、喪服、葬禮等等,都顯示出死亡的可怕與恐怖。
3.     在人們心靈中的各種感情,無論它多麼脆弱,其實都能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復仇」之心能夠戰勝死亡,「愛戀」之心看不起死亡,「榮譽」之心企求死亡,「憂傷」之心奔向死亡。所以,死亡並不恐怖。
4.     每一個人都應該想一想,自己做「同一件事情」的時間有多長。要知道,如果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死的想法。
5.     塔西佗:雖然他的體力日益衰竭,但是他「虛偽」的行為依然如故。
6.     事實上,對死亡考慮得太多的人,恐懼感就愈明顯。
7.     一個人一生熱衷追求某件事物,那麼,他在死的時候,就仍然感到熱血沸騰,死亡就不會感到任何痛楚;如果某個人專心致志始終如一地把事情做到完美,他就不會感到死亡的痛苦。
8.     儘管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曾遭受到憎恨,但是死後就不一樣了,他會受到人們的愛戴。所以,死亡也可以消滅忌妒,打開榮譽之門。例如,陳定南。

論真理

培根啟迪1
J.S. Bach "Italienisches Konzert" BWV 971 - Albrecht Mayer - Oboe
李鈞震4.21.2008摘要
1.     現在的人喜歡「說謊」,當然不僅是因為很難再找到「真理」,也不僅是真理對思想有一定的束縛,而是出於人的一種墮落的、迷戀虛偽的天性,雖然這看起來有一點卑微。
2.     曾經有一位希臘哲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始終不理解「說謊」本身到底為什麼值得人們追隨和熱愛,因為說謊並不能像詩歌那樣引人入勝,更不可能像做生意那樣,從中獲得豐厚的利潤。
3.     在一般人的眼裡,「真理」彷彿是一顆寶貴的珍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但是,它卻沒有鑽石值錢,因為「真理」不能在變幻莫測的燈光下大放異彩。
4.     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顛簸行駛,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站在城堡上,看下面一場激烈的廝殺,同樣是興奮的事情。但是,沒有任何一件愉快的事情,能夠與站在「真理」上面俯視峽谷中的謬誤、迷霧與風雨飄搖相比擬。只要這位俯視者,懷有「惻隱之心」而無自負之戀,他就能夠感受到其樂無窮。當然,他也就生活在人間天堂裡了。
5.     光明正大,乃是人性的光榮;虛偽的言詞,就彷彿用合金做成的金幣,這種行為無疑是卑賤的,就像蛇用肚子代替腳行走一樣。
6.     這世界上最可恥的事情,就是被別人發現虛偽與不義。所以,蒙田在研究為什麼謊言可恥和罪責可恨的時候說:「如果仔細思考,某個人撒謊,就等於說他對上帝很大膽,對世人很怯弱。請上帝來審判所有世人的最後的鐘聲」,這無疑是對虛假所造成的惡果,進行最高明的表述。
7.     無論如何,研究真理、認識真理和相信真理,依然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諫行言聽 膏澤下於民

孟子啟迪103
離婁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Beethoven: Symphony No.7: Second Movement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夫子告訴齊宣王說:「國君如果把官員當成自己兄弟手足,官員也會把國君當成是自己的知己心腹;
如果國君把官員看成家畜、狗、馬,那官員也會把國君當成路人甲;
國君如果把官員當成垃圾,那官員也會把國君當成土匪。」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齊宣王可能認為這樣的見解太誇張) 齊宣王說:「《禮記》上有記載,如果國君死亡,以前離開執政團隊的官員也會服喪(守喪三個月),不知要如何才能作得到這樣的境界?」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
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
孟夫子說:「如果官員還在朝的時候,對國君言行有規勸,國君聽得進去,並且對待百姓很好
如果官員有不得以得情況必須出國,國君派人護送出去,並先到國外安排出路,出國超過3年沒有回來,才回收他的田產。
這就叫做『三有禮』,國君如此對待官員,官員當然會為國君服喪。
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今天在朝的官員,如果勸誡國君,國君偏不做、不聽沒有善待百姓;所以官員待不下去而離職,這時國君搜索他的家室,又讓他在國外找不到工作,官員一出國馬上沒收他的田產,這就是標準的土匪,誰會為土匪服喪?」
Carlos Kleiber -Beethoven symphony No.7, Op.92 : mov.4
李鈞震:
1.         現代社會,國家領袖大多會希望對百姓好,但是,做出來的政策與執行結果卻常常讓百姓很受傷,為什麼?
2.         「瞭解人民的需要」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如果領袖的專業素養與博學多聞的程度不夠,就不可能真正瞭解百姓的需要,也不可能有完善的執行力。領袖的專業素養與博學多聞的程度如果不夠,甚至會連自己優缺點都搞不清楚。
3.         要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並且為他擬定確實的改善計畫,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小學老師與校長都做不到。那如果要瞭解一群人的優點與缺點,並且為他們擬定確實的改善計畫,是一個非常高深的學問,台灣絕大多數的大學教授與校長都做不到。
4.        要瞭解2300萬人民的優點與缺點,並且為他們擬定確實的改善計畫,是一個太高深的學問;所以政客經常只會信口開河,「說得到,做不到」;除非政客的「專業素養與博學多聞程度,是台灣社會最頂尖的前10名,他才能確實解決百姓的困難與需要。
5.         知識,就是力量;老師的知識程度,如果不如學生,老師與學生必然經常抓狂;學生的問題,老師如果一直都無法解決,老師必然發瘋或整日癱軟無力。
6.         知識,就是力量;家長的知識程度,如果不如小孩,家長與小孩必然經常抓狂;小孩的問題如果家長無力解決,家長也必然充滿無力感
7.         台灣衛福部的部長,其智能程度如果不是該領域台灣前5名,必然施政無能、決策常出錯、整日軟弱無力;因此,整體衛福部的公務員也會被連累,行政無能、整日無力、因循苟且。部長其智能程度如果是該領域國際上前5,其施政必然充滿智慧、力量,底下公務員也會各個充滿幹勁。
8.         現代社會,國家領袖對官員好,不是用酬庸的方式,而是自己充滿智慧,令其下官員也充滿智慧,因此人生前途充滿光明;國家領袖對百姓好,不是用發消費券的方式,而是令百姓充滿智慧,因此人生前途充滿光明。知識的增長,是人類充滿信心與力量的最主要能源
9.         知識高低,跟學歷高低無關,跟有無養成「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有關。以客觀事實來說,馬英九的整體智能程度,遠不如周美青、唐湘龍、趙少康;無知的政客,必然施政無能,然後百姓當然哀聲載道。
10.     無知的官員如果沒有匹夫之勇,必然自知自己的知識程度不高,但是權位卻太高,智能與權力地位不相稱,因此身心不平衡,所以整日無力軟弱,動輒得咎,言語失格;最終,缺乏政績,卻領高額退休金,叫百姓養庸才一輩子,成為人民豢養的「邪惡寵物」。
11.     知識,就是力量;羅智強的「收視率」如果不如謝震武,就可以驗證出羅智強的整體「智能程度」不如謝震武。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惠而不知為政

孟子啟迪102
離婁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孟夫子說:「虞舜出生在諸馮,後來遷居到負夏,死在鳴條,他是東方偏遠的野蠻人。
周文王出生在岐周,死在畢郢必影,是西方偏遠的野蠻人。
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夭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這兩個人,生活的環境相差千里之遠,時代先後也相差近千年,但都在中原地區獲得重大成功,他們的成功之道都有共同點:古今中外的聖人,他們的『標準』都可以成為天下人的典範。」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從前鄭國的子產主持國政,曾經用他自己的車子在冬天載百姓渡過「溱河、洧水」(免得他們受凍)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
孟夫子批評說:「子產只知道要施行小惠,卻不知行政的重點。在11月的時候,過小河的橋就要造好,12月的時候大河上的橋也要修築好,百姓就不會有赤腳渡河的痛苦。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
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如果是優秀的領導人,能夠未雨綢繆的把行政工作做好,出門要擺多大的官威、交通管制(叫人民迴避)都可以。渡河的人那麼多,有辦法幫助到每一個人嗎?
所以有能力的執政者,會讓每一個人都感到幸福,(如果拿個人的私恩去討好人民)那用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夠用。」
李鈞震:
1.     現代的執政者,應該上任前就要非常熟悉世界各國各種政策的優劣,與各國歷史上所有政策成敗的前因後果,也要熟練職務上該領域大師的思想與技巧,並且想好如何在自己的執政的區域實現出來,最好「行政效率」也都有先通過國際ISO認證的經驗。
2.     沒有「準備好」就上台的政客,多數都會變成騙子、白賊、社會敗類。上任之後才想出國考察的官員,大多數都是平庸之輩或社會敗類。
3.     優秀的領導人,能夠未雨綢繆的把行政工作做好有能力的執政者,會讓多數百姓都感到幸福。沒有辦法解決「居住正義」的官員,一定是權貴階級中的敗類,李鴻源、張金鶚一定不敢否認!
4.     真正優秀的政治人物,他的行政措施都會成為世界各國競相模仿的對象。胡志強的每一個施政,都不可能當作亞洲國家的典範;管中閔的政策,歐美國家無人想學,因此可以驗證出:缺乏國際觀。
5.     政客,用公家的錢(例如國務機要費)來給弱勢者小恩小惠,這是賄選行為,品德糟糕。擁護18考試院權貴階級,一定是社會敗類。
6.     政治家會運用政策法令來消除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會用政策來提升弱勢者的生活技能與獨立自主,會用政策法令來讓社會自由、法治,並提高行政效率與學術水準
7.     依據孟子的思想虞舜出是東方偏遠的人,周文王是西方偏遠的人,但是都對中土做出重大的貢獻。所以為了蒼生的幸福著想,政務官或行政院長任用外國人也應該可以,重點不是國籍問題,而是他的政策與執行力可以成為世界各國的典範,並寫入教科書內。
8.     政客無政績,主因一定是自己的缺乏專業素養、知識水準不夠,又喜歡「外行領導內行」,是庸才。政務官的「言行」,無法成為國際上的典範,一定是庸才。
9.     大學教授寫的教科書如果沒有被國際上知名大學所採用,就是缺乏國際觀;大學教授寫的論文如果無法編進大學教科書內,不但是缺乏國際觀,也缺乏國際競爭力,屬於庸才。跟耶魯大學相比,政治大學的教授98.5是庸才。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孟子啟迪101
離婁章句上   
Haendel / Halvorsen | Passacaglia for violin and cello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夫子說:「(權貴階級)不孝的行為有三種,後繼無人是最嚴重的。
虞舜沒有通知父母就娶妻,是為了怕斷絕後代,所以當時的意見領袖都認為,『娶妻生子』通不通知父母,沒什麼關係。」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孟夫子說:「(以權貴階級而言)「仁」的具體表現,在對待長輩的行為與態度上,「正義」的具體表現,在對前賢的模仿學習上。智慧者的具體表現在,認知『仁與義』兩者的重要,並且堅持實踐到底。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禮法的具體表現,在生活上『節制慾望與享樂』以符合『仁與義』;音樂等藝術的具體表現,在教化人瞭解與實踐『仁與義』,
藝術家如果追求『仁與義』,就一定會有創新能力;創新的藝術會淘汰舊有的事物,欣賞創新藝術品的人,一旦擺脫舊有的框架、習慣,就會高興得忍不住跳起舞來。」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夫子說:「天下人民都高興的要來歸順自己的道理;過去只有虞舜能做到『天下人民都高興的要來歸順自己的道理』卻以平常心看待。
舜認為,(權貴階級)沒有辦法讓父母高興,就不算是人;(權貴階級)沒有辦法讓父母順心,就不算為人子女。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虞舜對待父親,好到讓相當糟糕頑固的父親瞽瞍身心變正常,連那種人都可以受感化,全世界的人也因此都受到感化,這就是大孝。」
Julia Fischer & Daniel Muller-Schott - Handel-Halvorsen Passacaglia
李鈞震:
1.         對人類歷史而言,能不能生小孩不是很重要,歷史上的大師級人物的小孩,絕大多數不優秀,無法繼承家業、弘揚真理。所以,對大師而言,重點是:能不能把文明傳交給比自己更優秀的學生?
2.         歷史上的大師級人物的父母,絕大多數不優秀,對人類的文明大多沒有貢獻。大師級的人物如果太順從父母,前途多數會被毀滅。
3.   對權貴階級而言,如果對待長輩的行為與態度不好,那他們對待尋常百姓必然更加的殘暴。
4.   對權貴階級而言,如果沒有時時刻刻對優秀的人物模仿與學習,必然容易驕傲自大,因此自我感覺良好而習慣外行領導內行,最後會因愚蠢無知而導致禍國殃民。
5.   周朝時代的《禮》,概念上比較接近現代的《憲法》或《人權公約》,遵守禮法的目的是要約束人們的慾望,讓行為舉止有節制,最重要是要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現代社會,一個人如果有禮貌,卻完全無法遵守《憲法》或《人權公約》,那就是標準的偽君子。
6.   以現代社會而言,權貴階級如果無法實踐「憲法與二人權公約」,很容易發生以大欺小、霸凌弱勢的情況。洪仲丘枉死,主因是部隊中的權貴階級都缺乏實踐「憲法與二人權公約」的能力;特偵組違法監聽,主因也是多數的檢察官缺乏實踐「憲法與二人權公約」的能力。
7.   能實踐「憲法與二人權公約」,必定是多年的生活習慣,如果從小沒有養成這種文明素養,絕對不可能看一看「憲法」就馬上能實踐,最多只能呼喊口號。蔣經國的家人,沒有一個人能習慣實踐「憲法」。
8.   以現代社會而言,權貴階級如果無法實踐「憲法與二人權公約」,必定是社會敗類。黃世銘的族群,一定不敢否認!
9.   孟子對「仁」的定義是:寬大慈愛,跟孔子不同,孔子認為「仁」,代表做人或做事情必須掌握的重點、關鍵。權貴階級施政的重點,當然需要:寬大慈愛,讓百姓溫飽、有前途。
10.     孟子對「義」的定義是:向優秀的前輩學習,跟孔子不同,孔子認為「義」,是做人或做事都要公平正義、恰當。權貴階級平常生活,當然需要公平正義、恰當,而只有不斷的向優秀的前輩學習,才能讓人保持在公平正義、恰當的狀態中
11.     智慧者的具體表現在,不論是孔子或孟子的定義,都應該認知『仁與義』兩者的重要,並且堅持實踐到底。音樂等藝術的具體表現,在教化人瞭解與實踐『仁與義』。
12.     藝術家如果追求『仁與義』,就一定會有創新能力;創新的藝術會淘汰舊有的事物,欣賞創新藝術品的人,就可以擺脫舊有的框架、習慣,思想境界就可以提升、進步。
13.  能真正理解實踐『仁與義』的人,絕對不可能在獨裁者蔣經國的底下做事,必定會奮起推動人權與民主的進步,必定不斷挑戰權威者。習慣幫獨裁者做事的人,不可能會懂『仁與義』,當然就更不可能實踐。
14.  絕大多數的權貴階級都希望,自己能孚眾望,能萬民擁戴。問題是如果權貴階級沒有養成「終生多元學習」的生活習慣,缺乏「專業素養」,必然會發生「才智與權力地位」不相稱的情況,然後就會不斷的出醜、不守信用、人格掃地。
15.  沒有真才實學的權貴階級,如果權力地位爬得太高,必然摔得很慘;但是,他們都無法控制住權力慾望,因此不斷的美化自己、包裝自己,也因此變得更加的浮誇不實、虛有其表、裝腔作勢,可是,絕對不可能有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