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溫舒
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卽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Georges Bizet L´ARLESIENNE SUITE No.1
西漢昭帝逝世之後,昌邑王劉賀繼位不久後被廢,改為宣帝繼位,宣帝剛剛即位。路溫舒上書給宣帝,說「應當崇尚道德,減輕刑罰」。他撰寫的內容是:
我從古書上聽說,齊國公子無知作亂,殺了齊國國君襄公,才使得齊國公子小白繼位為齊桓公,與管仲聯手進行政治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寵妾驪姬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殺太子申生,晉國發生這樣的國難之後,公子重耳接任國君的位置,成為晉文公,推行政治改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比較近的時代是漢朝開國時期,太后呂雉毒死漢高祖劉邦寵妾所生的兒子趙王,並且大封呂氏家族的人為諸侯,呂后死後,呂氏家族的諸侯圖謀作亂,被大臣周勃、陳平消滅,然後,劉恆即位為孝文帝,做出著名的「文景之治」政績。
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從這些歷史事件來看,國家發生禍亂,是開啟聖明君主的契機。齊桓公、晉文公扶助弱小,復興毀壞的文化,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照顧百姓生活,解決諸侯的困難,雖然政績比不上夏、商、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夏禹、商湯、周文王,但是天下的人都認為他們掌握到施政的重點了。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
漢孝文帝永遠在思考,施政如何完全符合專業要求,好讓上天感到滿意;他崇尚仁慈與正義,減輕刑罰,建設交通發展貿易,關口和橋樑等交通暢通無阻;
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對自己的親人和疏遠的陌生人都用一致的標準對待,以接待貴賓的態度尊敬地對待賢人,愛護人民的心態如同父母疼愛幼子一樣,用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制訂政策,在國內推行。因此社會治安很好,沒有人被關到監獄裡,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卽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迺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
在政局變動之後,一定要有與過去不同的施政來照顧百姓,這是古代聖賢向社會彰顯上天授與他們使命的作為。
之前,漢昭帝去世後沒有子嗣,大臣們很憂慮,焦急地共同商量,都認為昌邑王尊貴親近,於是接他進京擔任國家領袖。但是後來證明上天沒有授與他擔任領袖的使命,因為他欲望失控、施政搖擺混亂,自己搞垮自己的政權。
我仔細考察發生禍亂的原因,認為這是上天藉此引出最聖明的君主。大將軍霍光,受漢武帝的遺命,輔佐漢朝王室的幼主,頃盡全力披肝瀝膽,做重大決策,廢除無義的人(昌邑王劉賀),擁立有德的君主(宣帝)。按照天道行事,使執政團隊安定,天下都得到太平。
臣聞《春秋》正卽位,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我聽說《春秋》很在意國家領導人的言行是否與他的地位相稱,慎重地檢視國家治理的起點(領導人的言行),才能夠使使國家和諧統一。
現在,陛下剛剛登上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地位,符合上天的心意,應該要修正前代執政者的失誤,端正國家憲法,刪除繁瑣擾民的法令,解除人民的疾苦,使快要滅亡的弱勢者可以生存,斷絕的文化可以繼續下去,以順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請之妖言;
我聽說秦朝施政有十項過失,其中一項過失在這個時代仍然存在,那就是司法官的問題。秦朝領袖執政的時代,輕視文化教育,崇尚勇武,看不起有專業能力與社會正義感的人,重視司法官吏,認為(對國家領袖)直言不諱是誹謗中傷,諫阻(國家領袖)過失是妖言惑眾。
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因此,盡忠國事的人不為當世所重用,忠良切實的言論只能鬱積在胸中,阿諛諂媚的話天天充滿耳朵;虛假美化的奉承弄得國家領袖飄飄然,完全不知道社會的實際災禍。這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飢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
當今天下,因為陛下深厚的恩惠,沒有戰爭的危險,沒有飢寒的憂患,父子夫妻齊心合力,安居家園。但是這樣太平的社會還不是很完美,因為國家還有司法官素質不佳的禍亂。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𢇍者不可復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
對一個人判刑下監獄是非常大的事情。人一旦被判死刑,伏法死了以後就不可能再活過來,斬斷的頭是不可能接回去的。
《尚書》說:「與其殺死沒罪的人,寧可失之寬大。」現在的司法官卻不是這樣,上下勾結,把苛刻當成明察;判決苛刻刁難的司法官獲得公正的名聲,判決公平的司法官反而惹一堆麻煩。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所以司法官判案都想致人於死地,並不是因為他們憎恨誰,而是因為保住自己的飯碗方法就是把人處死。因此,死刑犯的鮮血已經流遍市場,旁邊還排隊站了許多預備處死刑的人,依據統計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被處死刑。這就是仁人聖人悲傷的原因,也是太平盛世之所以還不圓滿的原因。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
人之常情,平安舒服就願意生存,痛苦則希望死去。在棍棒拷打之下,有什麼口供得不到呢?因此,被拘禁刑求的人受不了痛苦,就隨便招供了;檢察官就利用這些供詞,引證法律來羅織他的罪狀。
上奏畏卻,則鍛鍊而周內之。葢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衆,文致之罪明也。
檢察官怕起訴之後被駁回,於是玩弄文字,將罪狀羅織得更綿密,使人陷入法網。這樣的起訴書,即使是皋陶這樣的法官來審理,也會認為犯人是死有餘辜的。為什麼呢?因為玩弄文字羅織出來的罪名很多,引據法令條文而判處的罪名也很明確。
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所以司法官一味地有罪推定、殘酷苛刻,無所不用其極地殘害人民,苟且地只顧自己的好處,不管司法不公對國家造成的禍害,這些司法官是社會大敗類。
所以俗語說:「連地上畫的牢獄都不能跳進去;就連木頭刻的司法官也不可以跟他對話。」這都是憎恨司法官的民間俗語,這是百姓內心悲痛而說出來的話。
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所以國家的禍患,沒有比司法官亂判案還要嚴重的;敗壞法紀,擾亂公平正義,離間親屬,堵塞道義,沒有人比司法官更厲害的了。這就是表面太平的社會仍然存在的一個隱憂。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藏疾,川澤納汚,瑾瑜匿惡,國君含詬。』
我聽說,一個地方能夠讓烏鴉、老鷹下的蛋都能保護得很好,鳳凰才敢成群飛來;犯下誹謗罪的人不處死,忠良的話才能進諫。古人說:「茂密的山林允許蟲虫毒蛇藏在裡頭生存,河川沼澤容納污泥,美玉存在瑕疵,國家領導人接受辱罵。」
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希望陛下能免除誹謗罪,以吸取切中時弊的言論,讓天下人都敢講話,放寬勸誡進諫的道路,掃除造成秦朝滅亡的過失(箝制言論自由),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美德,刪去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寬容地對待人民,廢除對誹謗罪的刑罰,那麼太平的風氣就可以在社會上興盛起來,人們永遠生活在安樂之中,就像生活上天上的世界一樣,天下人都會感到非常幸福。
漢朝的國家領導人宣帝認為,路溫舒說得好。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