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 、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 亦稱民族民主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已被英、法、俄、德、美、日、 比利時 、荷蘭等國分割完畢。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成了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投資場所、原料產地、農業附庸和軍事基地。這時,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劃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
殖民主義或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剝削,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經濟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成為當代的基本矛盾之一。 於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便成為帝國主義時代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 ,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使民族問題從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國內問題變為各被壓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國際問題,即民族殖民地問題。
在十月革命影響和共產國際的推動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先後建立了共產黨,建成了反帝民族統一戰線 。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席捲全球, 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危機已經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有兩個特點:
①反帝國主義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武裝鬥爭此起彼伏。在亞洲,朝鮮人民和越南人民分別取得了抗美救國戰爭和抗法、抗美戰爭的偉大勝利。
在非洲,埃及人民取得了反對英、法、以色列侵略戰爭的勝利,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主權;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 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肯亞等國人民先後展開了反對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的暴力行動和武裝鬥爭。
在拉丁美洲,古巴、 尼加拉瓜通過武裝鬥爭贏得了獨立,巴拿馬、 多明尼加等國人民掀起了群眾性的反美愛國鬥爭。
②出現了被壓迫民族團結合作,共同對付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新局面。 1955年萬隆會議有力地推動了亞洲、非洲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促進了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合作。
60年代以來,出現了許多由被壓迫民族組成的地區性、洲際性和國際性的組織,如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非洲國家統一組織、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安第斯條約組織、 石油輸出國組織等。
在民族解放運動強大聲勢的壓力下,帝國主義國家被迫作出某些讓步。到1984年底,全世界已有獨立國家170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迫使帝國主義採用比較間接和隱蔽的形式來進行經濟掠奪、政治控制和軍事擴張。
當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已經進入以發展民族經濟來鞏固政治獨立的歷史新階段。他們面臨的新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維護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爭取經濟獨立。
不取得經濟獨立,不僅政治獨立沒有保證,而且難以擺脫繼續遭受國際資本剝削的命運。過去的壓迫民族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今天變成了政治上獨立,而在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之間的矛盾。當前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不僅要反對某一個或某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剝削,而且要打破由於壟斷資本的發展,而形成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
70年代以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經濟不發達國家在石油、資源、領海等問題上開展的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民族解放運動(追求自由)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後結局,取決於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鬥爭,無產階級對民族解放運動採取積極支持態度。
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如不積極支持被壓迫民族的鬥爭,它自身就不能擺脫資產階級的統治和剝削。被壓迫民族中的無產階級應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站在反帝鬥爭的最前列,發展自己的力量,爭取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準備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
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也積極支持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否則社會主義勝利成果就難以鞏固。當然勝利了的無產階級不能強迫任何異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們造福的辦法,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勝利。
徐弘毅:
1.
無產階級革命,與民族解放運動,可以互相幫助,達成彼此的願望。
2.
無產階級革命,最終目的一定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國家由多數的勞工與農民階級所掌控,委託與監督高知識分子來執行政府的公權力,造福所有族群。
3.
民族解放運動,可以喚醒沉睡的大眾團結起來,為自己的族群謀求自由、自治、自律的社會。
4.
但是,勞工階級如果缺乏知識,一方面無力自主,無力管理政府組織;如果採用代議政治也一定所託非人,最後勞工還是會被新的權貴階級所剝削。
5.
當民族解放運動成功,人民自由,成立新國家,但是由誰掌權?沒有組織完善的政府,人民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或族群所欺負。但是新的權貴階級,也很快就會開始剝削勞工階級。除非,勞工階級有知識力量。
6.
第二次大戰之後,許多民族解放成功,獨立成許多國家,但是經過60年,大多數的民族國家,雖有主權,但是執政者腐爛,百姓無知,因此仍然變成工業大國的半殖民地,或商業殖民地,大多數人民仍然無法自由。
7.
當百姓的知識程度高於執政者,百姓才有足夠的能力與判斷力監督權貴階級,促進新聞自由,消弭政府貪汙腐敗。政治腐敗的主因,一定是人民無知。
8.
無知的百姓,最終一定會導致無產階級革命與民族解放運動的大失敗;無知的百姓,一定會導致國家被少數人壟斷權力、勞工被權貴階級剝削,中國、新加坡、印度、俄羅斯、台灣的國民黨政權都是如此。
9.
不管是封建社會或是民主制度,只要百姓無知,最終結果一定是勞工被權貴階級剝削。勞工團結,可以推翻政權,但是只要勞工無知,最後還是難逃被剝削的命運。
10.
真正的世界,不是由權貴階級與勞工階級的矛盾所衍生的世界。這世界,是由有知識與無知識的人相互鬥爭的矛盾世界。不管局勢如何,歷史最後勝利的都是有知識的人,失敗的都是無知的人,這是鐵律。
11.
勞工要獲勝,只有一個方法,掌握教育權,在教育資源上與權貴階級平等、自由競爭。目前,台灣還做不到這一點。
傑克·倫敦 (John
Griffith "Jack London" Chaney,1876-1916年), 美國 20世紀著名現實主義作家 。 他出身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破產農民家庭。 從1900年起,他連續發表和出版了許多小說,講述美國下層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他的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和個人主義色彩,因此有人認為他是宣揚社會主義的作家,也有人認為他是表現個人主義和民眾哲學的自然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廣為流傳,是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留下了19部長篇小說 、150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最著名的有《 馬丁·伊登 》、《 野性的呼喚 》、《 白牙 》、《 熱愛生命 》、《海狼》、《鐵蹄》等小說。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商業作家之一,因此被譽為商業作家的先鋒。
傑克·倫敦從童年起他便飽嘗了貧困的滋味:早上三點必須起床販賣早報,放學後繼續販售晚報。 1884年,8歲的傑克·倫敦為了謀生,不得不在一個牧場當牧童。1886年,10歲的他開始在加州的奧克蘭當報童和碼頭小工。他小時候主要是靠自學,他的學費必須靠自己賺取。他曾說,自己的文學寫作熱情最初來自維達的長篇小說《西格納》,這部小說中一個沒有上過學的義大利農民的小孩通過努力最後成為名歌劇劇作家。
1890年,他因貧困輟學,並在滿14歲(不再是童工)後進入奧克蘭的一家罐頭廠工作,他一天必須工作10小時,而每小時的工資不超過10美分;因此他興起借貸買船的念頭,並偷偷掠奪私人養殖的牡蠣。1891年,15歲的他已是附近有名的「牡蠣海盜王子」。
1892年,傑克·倫敦失業了,開始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貧民窟裡。貧民窟生活是他後來創作的最重要素材之一,他經常寫有關美國貧民窟的故事。
傑克·倫敦從小就對動物懷有深厚的感情,後來他專門有動物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的動物冒險小說。他筆下的人和動物在與大自然進行抗爭時的那種原始的力量和動力,是最受讀者稱讚的優點之一。
1893年,他簽約上了捕鯨船「索非亞·蘇德蘭」號,這條船一直到達了日本海岸。當他回到美國時,美國正處在工人運動造成的一片混亂中。傑克·倫敦先在紡織廠和城市鐵路發電站作了一陣子的苦工。然後他加入了凱利工人軍隊(Kelly's
industrial army),成為一名流浪工人。 他參加了失業大軍組成的抗議隊伍抵達華盛頓,目睹了當時美國經濟蕭條的真實境況;他在這一年曾被一「流浪罪」逮捕入獄,幾個月後才被釋放。
1894年,傑克·倫敦成為了鬥志昂揚的社會主義者,並在公共圖書館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的著作,同時他又沒能擺脫當時的種族歧視的思想。於是它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和白人優越論的混雜思想。 一方面他堅持社會主義 ,另一方面他又對印第安人,黑人和亞裔有偏見。
1896年,他用一年的時間學完了中學4年的課程,順利考入位於伯克萊的加州大學 ,這時他已經20歲了。
1897年,因為貧困,他被迫退學,與拜把兄弟一同加入克朗代克河的淘金熱,前往阿拉斯加淘金。淘金是他的小說最重要的素材之一,而且他寫的淘金故事也大多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謀生。
1898年,他什麼也沒淘到,兩手空空地從阿拉斯加回到了美國本土,因找不到工作,於是決定以寫作為生,開始像《 馬丁·伊登 》裡寫的一樣進行大量的練筆和投稿,逐漸形成了他作品裡的粗獷的文風。
1900年,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狼的兒子》( The
Son of the Wolf )。 這部短篇小說集為他贏得了廣大的讀者。1901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神父們的上帝》。 1902年,他又發表了《冷地子民》。後來被他結集為《北方故事》初版,使他一舉在整個美國成名。
也是1902年,他以報社記者的身份應邀去南非採訪,回國後寫下特寫集《深淵中的人們》。這一年,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一對雙胞胎,都是女兒。
1903年,他寫下了美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野性的呼喚 》。 這是一部創作於當年的動物冒險小說,被譽為「世界上讀得最多的美國小說」,小說中體現的主題——推崇戰勝敵人後而存活所需的力量與勇氣,一直是傑克·倫敦創作的核心思想。
1906年,他寫下了小說 《白牙》、《亞當之前》和《熱愛生命》。《白牙》敘述了一隻狼狗逐漸習慣人類世界,最後甚至願意犧牲性命以挽救主人生命的感人故事。人們常把《白牙》與《 野性的呼喚 》相提並論,被認為是《 野性的呼喚 》的姐妹篇。
1907年,他發表了政治幻想小說 《鐵蹄》,描繪了工人運動,指出資本主義有向極權主義轉變的可能性,他還對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消滅做了很有預見性的警告。
1909年,他發表了半自傳體小說《 馬丁·伊登 》。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帶有很強的自傳性,取材於作者早年的生活經歷和後來成名的過程。這部小說最好的表現了傑克·倫敦從事寫作時的樂觀精神和幹勁,同時也揭露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無情和對金錢的崇拜。
傑克·倫敦:
1.
我寧願是燃燒過後的灰燼,也不願作地上的塵土。
2.
我寧願我的星火在耀目的火光中的燃盡,也不願任其乾腐窒息。
3.
我寧願做一閃而過的流星,每一個原子壯麗的發光,也不願做永恆沉睡的行星。
4.
為人的使命是去活,而不是存在。
5.
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延長生命。
6.
我會用盡我的每一秒。
7.
正常的人類應該是生活,而非單純生存。
8.
得到智慧的惟一辦法,就是用青春去買。
9.
我們的文明程度越高,我們的恐懼就越深,擔心我們在文明過程中拋棄了在蠻荒時代屬於美,屬於生活之樂的東西。
10.
生活的矛盾之處在於有一種境界標誌著生命的頂峰,甚至超越了生命。當一個人極度活躍徹底地忘掉自我的時候,這種境界便悄無聲息地出現。
11.
我躺下來,用一張報紙做枕頭。高高在我上方的,是眨眼的星星,而當火車彎曲而行,這些群星便像在上上下下的畫著弧形,望著它們,我睡著了。這天過去了--我生命中所有天中的一天。明天又會是另外一天,而我依然年輕。
12.
他從不放過任何有利的機會,更不會從生死搏鬥中退卻。統治別人或被別人奴役。不能有同情,同情是軟弱的表現。原始生活中不存在同情,否則,會被視為軟弱,這會讓你喪命。殺人或者被殺,吃人或者被吃,這就是法則,永恆的法則。
13.
他具有忠誠與獻身的精神,也具有野性與狡猾的一面。
14.
頑強能引導人們走向幸福。
15.
他在這成群結隊的刁難中明白了兩條經驗:在打群架的時候,要設法保護自己;
16.
在跟單個狗戰鬥的時候,要設法用最短的時間叫對方吃最大的虧。
17.
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公平的遊戲法則,一旦倒下去,就是生命的終結。
18.
生命的極致在於生命的狂喜。
19.
他強烈地想撕碎對手,但他也從沒忘記他的對手也想撕碎毀滅他。他在沒有做好迎接對手衝擊之前的準備絕不先沖擊,在沒有做好防御前絕不先進攻。
20.
文明的作用就在於強迫環境服從人類的規律,直到它變得像機器一樣聽話。
21.
世界上是先有愛情,才有表達愛情的語言的,在愛情剛到世界上來的青春時期中,它學會了一套方法,往後可始終沒有忘掉過。
22.
愛情待在高山之巔,在理智的谷地之上。愛情是生活的昇華人生的絕頂,它難得出現。
23.
插手傻瓜的事是很傻的,世界多兩三個少兩三個傻瓜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24.
身處果殼之中,也幻想自己是無限宇宙之王。
25.
給狗扔一根骨頭不是慈善。慈善是當你和狗一樣餓的時候和狗分享一根骨頭。
26.
寧作飛灰不作浮沉,寧投熊熊烈火興盡而滅,不伴寂寂朽木漠然同腐,寧為耀眼流星迸發萬丈光芒,不羨永恆星體幽幽沉睡千古。
27.
生命如同木偶戲一樣具有象徵性。
28.
他有適應能力,這就是一切,不是因為能夠思考,而是因為他的生存本能。
29.
古老荒野的慾望在升騰,掙脫著習俗的束縛,再次從它冬日的長眠中,喚醒野性不馴的旋律。
30.
手持棍棒的人就是立法者,就是主宰,你不可反抗他,必須服從。
31.
只為一個人的愛。
32.
每個有紋身的人都有一個有趣的過去。
33.
於是,一幕從來沒有演過的殘酷的求生悲劇就開始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裡拖著垂死的軀殼,相互獵取著對方的生命。
34.
古老的漫遊的慾望在跳躍、
35.
撕扯著習俗的鏈條;
36.
再一次從寒冬的沉睡裡、
37.
喚醒了野性的曲調
38.
沒有中間的路線,要嘛就去支配,要嘛就被支配,仁慈是個弱點。在原始生活中,憐憫是不存在的,那會被誤解為膽怯
威利斯·開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1月26日-1950年10月7日),美國工程師及發明家,是現代空調系統的發明者。
開利生於紐約州伊利湖畔的Angola,繼承了母親對修補鐘錶、縫紉機以及家用器具的能力。他熱愛數學,致力於發明之餘,便在學習數學。
1895年,他得到了獎學金,前往康乃爾大學就讀,取得了機械工程的碩士學位,於1901年畢業。之後,他到了一間製作暖氣機、風箱及排氣系統的公司
- 水牛城鍛造公司的加熱工程部工作,負責設計乾燥木材及咖啡的系統。
開利很快的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去測量加熱系統的容量,並被任命為公司實驗工程部門的主管。25歲的時候,他設計出了他的第一個重大發明,為布魯克林的Sackett-Wilhelms
印刷出版公司控制溫度及溼度的系統。這間公司偶爾會因紙張及墨水受了熱度及溼度的影響,無法印出準確的顏色。1906年,開利得到了此方法的專利。他繼續於冷卻及溼度控制的發明,最後成為了水牛城鍛造公司的子公司開立空調公司的管理者,此子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
公司組織
大蕭條減緩了家用及小型商業在空調上的使用。在1939年的世界博覽會上,開利的圓頂建築讓參觀者對未來的空調有了初步認識,但正要開始流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展開,水牛城鍛造公司被強迫縮減投資關閉空調部門。開利和六個同事從他們存款裡湊出了$32,600,建立了開利公司。公司最初的幾個客戶包含了麥迪遜廣場花園、美國國會的會議廳和美國眾議院。第一個家用空調則是安裝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
開利在1930年代將公司總部搬到了紐約州的雪城,成了中部紐約最大的僱主之一。1930年,他在日本建立了東洋開利。日本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空調市場。
開利公司是設計製造大型冷藏機器的先鋒。冷氣機增加了夏季的工業產量,大大改變了美國生活。在1920年代將空調帶入家庭中,讓大量移民湧入陽光帶。1980年開利空調公司被聯合技術公司買下成為子公司,2000年,開利公司營業額超過80億美元,雇用了超過45,000人,2007年營收達到150億美元。
開利和他的三個妻子葬於紐約州水牛城的林蔭墓園。
艾略特 1888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 OM (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 美國 / 英國 詩人 、 評論家 、 劇作家 ,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 諾貝爾文學獎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 ,他的家境十分優越,父親是公司總裁,母親原是教師 ,後成為一名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工作 。 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與五個姐姐的過分照顧並沒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擁有雙份快樂,實際情況正好相反。 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 ,他的新生生涯
過得非常舒適,所加入的幾個社團當中有一個是文學方面的:「 書章 」( the
literary signet )。 受一些教授的影響,艾略特開始關注起白璧德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亞納 ( George
Santayana )的懷疑論 ,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塞門茲 ( Arthur
Symons )的書《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 由於艾略特起初所擇課程過於分散而使自己變得手忙腳亂,但最後憑其毅力終於獲得了比較文學的學士學位以及英國文學的碩士學位。
1910年,艾略特離開美國 ,前往巴黎的索邦大學 ,在那裡,各種藝術領域的前衛思想 、 學術圍繞著他,在法蘭西學院聆聽了柏格森的哲學課後,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這使得他重歸被當時譽為哲學的黃金時代的哈佛修讀哲學博士學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歐洲旅行,那個時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學老師已經將他視作一個未來的同事。 艾略特打算於同年秋進入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學習,同行的有布拉德利 ( FHBradley )的同事及後續者約阿欣 ( Harold
Joachim )。 由於戰爭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國的旅程,於同年的8月到達倫敦 ,同行的美國詩人艾肯 ( Aiken )將艾略特的詩稿送給著名詩人艾茲拉·龐德 ,9月,艾略特與龐德初次見面,從此,兩人在新古典主義詩歌的創作活動中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在龐德的幫助下,許多雜誌刊登了艾略特的詩作,其中最顯著的一首是於1915年發表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這首詩模仿了法國象徵派詩人儒爾·拉夫格的風格,具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刻畫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複雜心理。
1915年初,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艾略特認識了舞蹈家薇薇安·海伍德( Vivien
Haigh-Wood ),他迅速的被迷住了,兩人於當年的六月結婚。 艾略特的父母對此感到震驚,當他們知道了薇薇安一長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後更是深深的困擾,這場婚姻使整個家庭瀕於破裂,但也無可置疑的開創了艾略特的英國生活。
婚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為了要應付開支,艾略特承受著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學校擔任講師,又擔任一本先鋒雜誌《唯我主義者》(the
Egoist)的助理編輯。 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他拒絕回國而失去了學位。 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勞埃德銀行( Lloyd's
Bank )擔任評估員。
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時間和精力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那一年,他的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 這本書由《自我主義者》雜誌
印行,由龐德夫婦匿名出資。 這本書為艾略特奠定了作為一名詩人的地位,接著,1922年《 荒原 》出版,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氣也高漲的近似神話 ,至今,這部作品仍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 1930年以後的三十年裡,艾略特成為了英國文壇上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
由於兩人的性格差異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註定是一個失敗,薇薇安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住進療養院 ,1933年,身心疲憊的艾略特與妻子正式分居。 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嵐切( Valerie
Fletcher ),這場婚姻十分幸福。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
艾略特
1.
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沖刷成廢物的。
2.
新的印象修正了從已知的對象所得的印象。
3.
人生到世界上來,如果不能使別人過得好一些,反而使他們過得更壞的話,那就太糟糕了。
4.
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麼傳統就一無可取。
5.
不存在任何方法,除非你才華橫溢。
6.
銘記那些珍貴的時刻,生死與變遷,痛苦與孤獨。
7.
不存在任何方法,除非你才華橫溢。
9.
天上永遠不會掉下玫瑰來,如果想要更多的玫瑰,必須自己種植。
10.
探索的終點將是開始時的起點。
11.
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麼傳統就一無可取。
12.
對於不會利用機會的人,時機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時間的浪潮沖刷成廢物的。
13.
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那本來可能發生的和已經發生的,指向一個終結,終結永遠是現在足音在記憶中迴響。沿著我們不曾走過的那條通道,通往我們不曾打開的那扇門。
14.
人生到世界上來,如果不能使別人過得好一些,反而使他們過得更壞的話,那就太糟糕了。
15.
沒有了目的,生活便鬱悶無光。
16.
誰信任我們,誰就在給我們以教誨。
17.
我們在資訊裡面失去的知識,到哪裡去了?我們在知識裡面失去的智慧,到哪裡去了?
18.
很深的聲音是聽不見的,但只要你在聽,你就是音樂。
19.
現在與過去的時光
也許均會在將來重現
而將來業已包含過去
若時光皆永恆不逝
則時光也無可挽留
昔日應如斯之念如今也只是
想要無盡可能性的幻想。
20. 為了最終理解你所不理解的,你必須經歷一條愚昧無知的道路。為了佔有你從未佔有的東西,你必須經歷被剝奪的道路。為了達到你現在所不在的名位,你必須經歷那條你不在其中的道路。
21. 跳舞的人們都已長眠於山下。
22. 看不見,除非眼睛重新出現,像那死亡的黃昏之國的永恆星星,空心人的唯一希望。
23. 時間
只容許有少許的意識。
能意識到就不在時間之內
但是只有在時間之內,那在玫瑰園中的瞬間,
那雨聲瀝瀝的涼亭裡的瞬間,
當煙霧降落在通風的教堂裡的瞬間,
才能憶起;才能與過去和未來相及。
只有通過時間才被征服時間。
24. 新的印象修正了從已知的對象所得的印象
25. 動脈裡的舞蹈,淋巴液的環流,都表現為星辰的流駛,在樹梢中升向夏天。
26. 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渴望美好的事,一生足以
27.
沒有人認識我
沒有人記得我
忘了自己叫什麼
忘記了要做什麼
世界就這樣告終
世界就這樣告終
世界就這樣告終
世界就這樣告終
沒有砰然巨響
只是唏噓了一聲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 勞埃德-韋伯男爵 ( Andrew
Lloyd Webber, Baron Lloyd-Webber ,1948年3月22日- ),生於英國倫敦 ,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曲家 。 他的弟弟是大提琴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 。
韋伯是20世紀晚期最受歡迎也頗有爭議的劇院作曲家,他為百老彙和倫敦西區劇院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音樂套歌、一組變奏曲 ,兩首原創電影作品和一部彌撒曲 。 他為此獲得了眾多的榮譽,包括3座托尼獎 ,3座格萊美獎 ,1座奧斯卡金像獎 ,1座國際艾美獎,6座勞倫斯·奧利弗獎 ,1座金球獎以及2006年榮獲的肯尼迪中心榮譽獎。
韋伯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艾薇塔 》(貝隆夫人)中的《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 Don'
t Cry for Me, Argentina )、 貓中的《Memory》、 歌劇魅影中的《夜之樂章》( The
Music of the Night ),這些歌曲都廣為流傳,有的知名度超過了其原本的音樂劇。 韋伯所經營的公司真正好集團 則是倫敦地區最大的劇院運營商之一。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於1948年3月22日出生在倫敦的肯辛頓特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音樂學家 、 管風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威廉·勞埃德·韋伯 ,母親是鋼琴教師簡·約翰斯通( Jean
Johnstone ),弟弟是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 他在威斯敏斯特學校獲得了英女皇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 (Magdalen
College )攻讀歷史專業,儘管韋伯沒有讀完課程就決定將他的興趣轉向了音樂劇劇場。
他的首任妻子是Sarah
Hugill 。 他們在1972年7月24日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伊莫金·勞埃德·韋伯(生於1977年3月31日)和尼古拉斯(生於1979年7月2日),這段婚姻維持了12年,兩人在1983年離婚。 韋伯之後在1984年3月22日與歌手和舞蹈演員的莎拉·布萊曼結婚,在1990年離婚。 雖然韋伯與布萊曼的婚姻未能持續,但在兩人新婚之初,韋伯十分著迷於莎拉布萊曼的歌聲,為此引發了靈感在1986年創作出音樂劇《歌劇魅影》,離婚後他們仍然保持著很好的朋友關係。 1991年2月9日韋伯和現任的妻子瑪德琳·古登結婚,並為韋伯又添三個孩子:阿拉斯泰(Alastair,生於1992年3月3日)、威廉(生於1993年8月24日)和伊莎貝拉(生於1996年4月30日)。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在1992年被冊封為爵士;1997年,再被封為終身貴族 ,封號是“洛伊德-韋伯男爵”(Baron
Lloyd-Webb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